澳門派錢難仿效 盈餘幻象須警惕
澳門政府連續多年向居民派發現金分享,已形成一種獨特的財富再分配模式。然而這種政策建基於博彩稅收的特殊經濟結構,香港難以仿效。近期有會計師行預測香港政府將出現財政盈餘,實際上只是一種幻象。若撇除發債收入、基金結餘撥回等一次性措施,並將經營與非經營帳目分開計算,明年財政預算案幾乎不可能出現實質盈餘。社會必須警惕這種數字遊戲,避免陷入對公共財政的錯誤期待。
澳門特首近日發表施政報告,雖將現金分享計劃的領取資格再次收緊為每年須居住滿180日,但派錢政策的本質未變。澳門人口僅約68萬,相當於香港的十分之一,土地面積有限,基建與社會福利開支遠低於香港。更重要的是,博彩業貢獻了逾八成稅收,使政府有能力將龐大收益以現金形式直接回饋居民。這種模式近乎讓全澳居民成為博彩業的「隱性股東」,透過稅收再分配共享經濟成果。然而,香港既無壟斷性博彩產業,人口結構與公共開支規模亦遠高於澳門,盲目仿效派錢只會加劇財政負擔。
香港過去亦曾嘗試以消費券刺激經濟,例如2021年及2022年分階段發放共1.5萬元消費券,總支出超過1千億港元。政府當時聲稱計劃可提振經濟零點7個百分點,但嶺南大學研究顯示,超過七成五市民將消費券用於超市、日用品等剛性需求,替代原有開支而非創造新增消費。此外,隨著北上消費成為常態,消費券可能進一步流向跨境消費,對本地零售餐飲業的拉動作用有限。大學學者李兆波更指出,2022年消費券的乘數效應已明顯減弱,繼續派發猶如「吸毒」,僅能換取短暫民意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澳門持續派錢,其本地消費市場同樣面臨挑戰。根據澳門治安警數據,今年截至11月9日,出入境人次已突破兩億,較去年提前29日達標。其中逾九成經陸路口岸通行,每日有數萬跨境居民與外僱往返珠澳。由於珠海消費價格僅為澳門三分之一至一半,服務性價比更高,導致澳門居民北上用餐購物成為趨勢,通勤生活成為常態。結果是澳門商舖空置率上升,住宅與商舖價格從高位回落,反映派錢雖能增加居民收入,卻難以抵禦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競爭壓力。
更關鍵在於,香港財政狀況遠未樂觀。德勤會計師行預測2025/26年度政府將有156億元盈餘,但此結論建立在三項有爭議的帳目處理上:第一,今年起政府將基建等開支撥入非經營帳目,人為降低經營赤字;第二,將歷年基金結餘撥回庫房充作收入,屬於一次過措施;第三,發行債券所得直接計入收入,卻未為未來利息支出預留撥備。若剔除這些因素,僅計算稅收與開支,政府實際仍處於赤字狀態。這種「盈餘幻象」可能誤導公眾,甚至引發再次派錢的呼聲,對長遠財政健康絕非好事。
歸根結柢,香港必須堅守財政紀律。《基本法》第107條明確要求「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第108條亦保障低稅制與自由經濟。若為短期政治效益而放棄審慎理財,不僅可能動搖國際評級,更會削弱香港賴以成功的制度優勢。面對複雜的經濟環境,政府與其糾結於是否派錢,不如聚焦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開放市場、迎接科技變革新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公共財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