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9-01-04 06:00:00

為何政客總想增加公屋比例

分享:

政府「從善如流」,在發表《長遠房屋策略》的周年進度報告時,把公私營房屋的比例,由6:4增加至7:3。


這個改變大體上得到輿論的好評,被視作政府比前更願意有所承擔的表現。至於是否愈多人能夠入住公屋就是香港之福,則不一定人人都這樣覺得。


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崇尚個人奮鬥,希望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可以力爭上游,透過自己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早年的香港人,即使住在木屋區,也發夢終有一日可以「買洋樓,養番狗」。他們會幻想,由租客可以變業主,從住細屋可以搬去住大屋。這樣才有成就感,才有幸福感。


然而,近年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左翼思潮,主張政府應在房屋問題上承擔更大的責任。他們不著重增加土地供應,亦不著重調動私人市場的積極性;而直接叫政府增加公屋供應,好讓愈來愈多人入住公屋。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基層的住屋問題,令公義得到彰顯。在他們心目中,好像愈多人能夠入住公屋,就代表社會愈進步,大多數人就能生活得更安穩,更滿足。


現實是公屋提供的只是一種最低標準的居住環境,並非人人都視此為理想的家居環境。但大部分一旦入住公屋,就從此定型,以後也只能困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因為公屋的居住標準是不能隨便改動的,它要保持整體上的一致,才可以有公平性。但要整個社會一起去提升某項居住標準,一定會有難度,不似個別人士自己去改善自己的居所那麼方便。


由此可見,要追求幸福,很多時都得靠個人奮鬥,集體是沒有幸福的,即使有也是低層次的,千篇一律的。愈多人入住公屋,就代表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不存厚望,只能靠政府照顧,結果只好大家一起入住公屋,過著社會上最低標準的生活。


很可惜,這個年代連大學生也沒有大志,未出社會工作,已去排隊輪候公屋。而不少政黨為了爭取這批人的選票,紛紛加入要增加公屋供應的大合唱。


公屋居民沒法透過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居住環境,他們只能夠透過政客或名嘴。去督促政府改變某些公屋的政策,他們才有機會齊齊得益。他們希望政府改變擠逼戶的標準。讓他們可以調遷至更寬敞的單位。他們希望政客為他們爭取提高入息上限,讓他們早些可以有資格輪候公屋。他們還希望……等,在公屋居民面前,政客最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Ad Block


一般而言,公屋居民的利益比較一致,政客只需做一件事,就可以取悅一整批人,政治效益很大。所以政客都喜歡為公屋居民發聲。此外,由於公屋居民有較多的集體共同利益,政客很容易就可以把他們組織起來,鼓勵他們去爭取一些共同目標。以至公屋居民很容易變成了政客的政治籌碼,被政客利用來為自己交換利益。此之所以,政客總是覺得,社會能讓愈多人入住公屋就愈好。我真擔心,香港將來會全民入住公屋。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