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0-17 04:31:38
日報

走私觀賞魚背後

分享:
觀賞魚

數星期前,一名走私客因企圖偷運192條觀賞魚入境內地而被捕。全球觀賞魚產業價值以十億美元計,但也催生了一個平行黑市:野生觀賞魚的非法捕捉與販運,摧毀生態、剝削社群,並涉及極度殘忍的偷運手法。

雖然常見品種已有人工繁殖計劃,但最受追捧的魚往往取自珊瑚礁、河流或湖泊。在菲律賓、印尼及亞馬遜流域等地,當地人以氰化鈉麻醉魚類以便捕捉,不僅殺死珊瑚蟲,也令魚類內臟受損致死。這種行為幾乎毫無監管,令脆弱棲地喪失關鍵物種,破壞整個水域生態鏈。大部分利益流入中間商及跨國走私集團手中,而非當地漁民。

為逃避國際法規及進口檢疫,走私者施展各種奇異手段:將珍貴魚類逐條封進注滿水與氧氣的膠袋,再用膠帶纏在身上,或藏於特製行李箱內。有人把魚袋藏於潛水氣樽、浮力背心,甚至尿片箱裡。規模較大的走私則以錯報品種方式將貨物轉運至執法較鬆的國家,有人把魚塞進細長膠管或微型容器中,混入合法水族生物貨物內偷運。擠迫、溫差與糞便產生的氨氣,令多數魚無法存活。

為應對非法交易,保育人士與執法部門近年引入魚類植入晶片。對於如亞洲龍魚等極受追捧、瀕危的品種,每條合法繁殖及交易個體都會植入米粒大小的晶片,登記於中央資料庫的身份編碼。邊境人員可即時確認魚類來源,辨別其是否人工繁殖而非野外盜捕。這項高科技方案旨在建立可追溯的合法市場,削弱走私誘因。

adblk6

要解決走私魚問題,必須多管齊下:加強國際執法合作、教育消費者選擇人工繁殖及可持續認證魚類,並協助原產地社群發展替代生計,希望觀賞魚愛好者都能守護生態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