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9-04-29 06:00:00

醫委會專業霸道

分享:

前線醫護人手不足、工作量過大、流失率高,公營醫療系統瀕臨爆煲,問題已迫在眉捷。惟在香港培訓一名醫生需時至少七年,醫科畢業生的供應一直滯後,也不能「話加人就加人」。於是,如何吸引更多海外合資格醫生來港工作,成了增加醫生人手的曙光,不二的法門。
 

其實這並非新招,回歸前,在英聯邦國家畢業的醫生是可以來港執業的,做法行之有效。回歸後,這安排取消了,演變成由醫委會「專業自主」──任何海外畢業醫生要在香港註冊執業,必須得到醫委會同意。可是,由於註冊關卡多、工作壓力大,願意來港工作的海外醫生人數很少。

在這個風口浪尖上,醫委會竟然一口氣投票否決了四個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免實習的方案,引起軒然大波,惹來醫醫相衛、保護主義等指控。一時間讓醫委會、醫學會「紅得發紫」。之後的「第五方案」則被指重醫管局而輕衛生署及大學醫學院醫生,即使後來醫學會修訂了「第五方案」,把在不同機構工作的海外專科醫生試後工作捆綁期劃一為18個月,方案又被各界批評為强人所難,能否獲得通過,仍是未知之數。

從市民的角度看,醫生的數目與醫生的水平同樣重要,而且這些醫生在海外已有多年臨床實際工作經驗,要求他們來港後再花長時間從實習醫生做起,實在說不過去;但是執業試則不能免,因為這關乎醫生的專業水平考核。因此,爭取方向應是「實習可免,執業試不能不考」。

特區政府有責任為香港市民提供及維持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不能放任醫委會等組織自把自為,把行業利益置於廣大市民的健康之上,由「專業自主」變成「專業霸道」。特區政府是時候拿出勇氣和魄力,事不避難, 以廣大市民福祉為歸依,站在行政主導的位置,重新考慮回歸前行之有效的制度,例如讓在英聯邦國家畢業的醫生來港執業,以解燃眉,以舒民困,以救蒼生。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