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創業初期,當我用不同品牌開第二、第三家公司的時候,有股東反對這種發展模式。他認為建立多個品牌比單一品牌投入更多資源,困難度也更高。但我理解廣告人的特質——他們都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天地。如果統一品牌,即使名義上是獨立公司,感覺上仍像在為別人打工,投入感自然較弱。而我們採用的多品牌模式,在吸引與凝聚人才方面,起了關鍵的作用。我當時就指出,許多大型飲食集團也採用多品牌策略,單一品牌絕非唯一出路。
後來市場的演變,更印證了我們這套模式的優勢。科技發展推動行業轉型,規模小、靈活性高的專業團隊,反而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固守單一品牌,面對變化,恐怕難以順利轉型。如今,我們既有大型企業的資源與規模,也保留了中小企業的靈活彈性,加上各專業團隊的多樣性,形成了相當不錯的競爭力。
營商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即使是完全相反的策略,也可能各自成功。服裝市場上,奢侈品牌與快時尚並存;科技巨頭中,封閉生態與開放系統各有擁護者;定價策略上,高價可以塑造高貴形象,低價也能搶佔市場;生產管理上,嚴謹流程確保品質,鬆散結構可以激發創意。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每個行業有不同的生態,每個市場有不同的客戶,每家企業也有自己的基因。與其執著於尋找必勝法則,不如專注了解自身條件、市場趨勢與客戶需求,忠於自己的原則與價值觀。營商,從來不是尋找標準答案,而是寫下屬於自己企業的獨特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