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未必需要Plan B
有朋友問我,當年創業的時候有沒有「Plan B」?萬一Plan A失敗了,有沒有退路或其他選項?
我說,我那時根本沒有Plan B的想法。創業時我已經46歲,在廣告這一行,已經不算年輕。如果創業幾年後失敗,我大概就年過五十,到時連回頭打工的機會也很渺茫。所以那時我很清楚,萬一失敗了,大概就只能提早退休。
很多人建議創業者一定要有Plan B,畢竟創業失敗的機率不低,有後備方案才不會走投無路。但也有另一派觀點認為,Plan B反而會讓人分心,削弱全力以赴的決心,遇到困難時容易退縮;他們主張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才能提高勝算。
我認為這兩種思路未必只能二選一。我當時雖然沒有明確的Plan B,但一路走來,其實也不是死守最初的Plan A。當初離開舊公司創業,我只打算開一家公司,雖然不知道甚麼時候才能出糧給自己,但我相信與員工「共享成果」這個理念是正確的,所以才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也許「共享成果」這理念本身具生命力,後來才吸引了不同的團隊加入,也促使我成立集團控股公司,後來加入的公司越來越多,才發展成今天的規模。所以我認為,不見得一定要有Plan B,但一定要保持靈活性,欣然接受上天給予的可能性。
另外,雖然我沒有Plan B,但並不代表我沒有管理風險。創業時,我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兩個孩子還在讀小學。我盤算過,萬一失敗了,只要省吃儉用,還是能勉強退休的,我才敢放手一搏。我認為所有創業者都應該有「萬一失敗」的準備,只要風險可控,保持彈性,未必需要一個明確的Plan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