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撻反轉再反轉——Tarte Tatin
相傳Tarte Tatin起源於法國中部索洛涅(Sologne)地區的小鎮Lamotte-Beuvron。十九世紀末,Stéphanie Tatin(1838-1917)與Caroline Tatin(1847-1911)兩姐妹在此經營一家名為Hôtel Tatin的飯店。傳說中,Tatin姊妹花在準備烘焙時一時疏忽,忘記先鋪撻皮/塔皮,甚至說她倆將烤盤翻倒了,使得蘋果與撻皮呈現倒置的狀態,因而誕生了這道特別的「蘋果撻反轉再反轉」。
然而,歷史學家研究發現,這道甜點其實為索洛涅與周邊地區流傳已久的倒扣水果蛋糕(gâteau renversé)的「變種」,Tatin姊妹花是將家鄉的傳統甜點改良、加上小故事包裝進行營銷,而非完全靠自身創造。
法國歷史學者Henri Delétang花十餘年研讀文獻並收集口述,發現早期Lamotte-Beuvron的一位小學教師Marie Souchon的筆記記載,此食譜據稱由Comte de Chateauvillard伯爵的廚師創製,後傳至 Fanny Tatin(不就是Stéphanie的暱稱嘛),間接表明這道甜點起源於貴族廚房,而非民間偶然誕生。此外,十九世紀甜點師Urbain Dubois在1894年出版的食譜書中也有類似倒扣水果糕餅的記錄,進一步佐證此方式的烘焙技術並非新發明呢。
至1899年,政治家Gabriel Hanotaux在文章中首次文獻記錄「la tarte de mademoiselle Tatin」,稱讚此甜點成為了獵人晚宴的高潮,足見它當時已備受法國人喜愛。1906年,當Tatin姊妹退休、賣掉飯店時,這甜點仍然是其招牌菜。1921年,律師兼詩人Paul Besnard於地方期刊發表食譜,證實這方式的烘焙變化多端,不論蜜桃、梨子、香蕉等水果均可完美融入。1926年,法國美食家Curnonsky正式命名此甜點為「Tarte des Demoiselles Tatin」,即「Tatin姊妹花的撻」,透過其著作推廣,為這糕點於巴黎乃至法國帶來廣泛知名度和神話色彩。
隨後,巴黎名店 Maxim’s將Tarte Tatin列入菜單,傳說其主廚甚至曾偽裝成園丁以混入Hôtel Tatin偷學秘方,使其名聲更響亮,進一步邁向世界舞台。
如今,Tarte Tatin已被列入UNESC非物質文化遺產。1978年成立的Confrérie des Lichonneux de Tarte Tatin協會,致力於維護這道甜點的正宗風味和傳統精神。
有了這些歷史背景,下次在巴黎吃Tarte Tatin,看見帳單時心情應該舒懷一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