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樂園成為香港海洋公園整體財務表現的拖累。(資料圖片)
香港海洋公園剛公布的業績顯示,在訪港旅客人次持續回升和熊貓熱潮帶動下,公園主體業務已走出陰霾。總收入按年增長百分之九,達到十二點八八億元,入場人次上升一成至三百四十六萬,主體營運部分更錄得一點九億元經營盈餘。商品銷售收入增長兩成,園內消費收入更大增三成半,在當前香港零售餐飲市道疲弱下,這樣的成績實屬難得。
然而,水上樂園卻成為整體財務表現的拖累,錄得近一點五億元經營虧損,導致海洋公園整體仍見二點七五億元虧損。實政圓桌田北辰議員指出,這主要來自資產估值變動,經營狀況其實已改善,但水上樂園的問題仍需正視。海洋公園主席龐建貽也坦承,已嘗試許多方法仍距離止蝕「仲有好大一段距離」,不排除任何方案。若因此關閉水上樂園,將浪費四十億元投資的設施,甚為可惜。
與其關閉,不如考慮將水上樂園部分連同海岸線土地,以建造、營運及轉移(BOT)形式全面交由商業機構營運。這樣既可打破海洋公園作為非牟利機構的營運限制,更能引入遊艇經濟、高級度假村等商業概念,充分利用水上樂園現有基建與臨海優勢。這不僅可避免資源浪費,更能創造新經濟體,為庫房帶來收入,同時增加本港旅遊吸引力。
環顧世界,成功的主題公園均以商業模式營運。亞洲主題公園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上海迪士尼、北京環球影城等相繼落成,海洋公園主體部分在激烈競爭下仍能創造盈利,證明其營運效益甚高。若能將虧損的水上樂園部分出售或私有化,將可釋放更多盈利空間與可能性,例如在水上樂園舉辦演唱會、大型派對等活動,開拓新收入來源。
剛上任的日本首位女相首高市早苗視為偶像的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執政時,大力推動公共服務私有化,將電訊、航空、鋼鐵等國營企業轉為民營,成功提升效率並減少公共財政負擔。這種引入商業活力解決公共資產虧損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參考。水上樂園若能以類似理念轉型,相信能擺脫虧損困局,讓海洋公園更能專注主體營運,繼續發揮其經濟效益與保育教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