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香港的住宅缺乏,樓價不斷攀升,因此,很多意見領袖和政客都認為,未來的土地供應應以住宅為主,而且更應以公屋和居屋為主。但我告訴大家,這是錯誤的想法,上述的意見領袖和政客要不是識見太少,以偏概全,很多更是地產霸權供奉的清客說客,以此為生,為主子說話而已。
首先我們看看內地,有很多「鬼城」,建了大量房子,但沒人居住。要說中國的居住環境很好嗎?決不!只要看看北京消除那些低端人口,其居住環境是如何的惡劣,那為甚麼這些人不搬進環境好、價格平的鬼城,而要去擠進居住環境真如鬼域的北京呢?
再看巴西、印度,有著大量的貧民窟,水電不全,環境惡劣,連香港的劏房也不如,那為甚麼還有大量人口居住呢?為甚麼他們不搬回鄉下居住?生活環境可比貧民窟優勝得多了。
在香港,也有鬼城,例如被稱為「悲情城市」的天水圍,但其實,天水圍的人均居住呎數並不低,反而是旺角、銅鑼灣,其劏房的呎價比山頂還要貴,但還是大把人搶著去居住。
說穿了,人們對於居住的最大原則,舒適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鄰近有沒有工作機會。全世界所有的貧民窟,主要都是在商業區的附近,才會聚集大量人口。
以住宅為主的地區,尤其是以公屋和居屋為主,便會淪為悲情城市,這是科學上的必然後果,因此也可以說,《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天水圍的夜與霧》也有其必然性。所以,一個地區必然要有適當比例的豪宅、普通住宅、居屋和公屋,才可以健康發展,成為宜居的社區。
看外地的經驗,如日本發展臨海副都心,上海發展浦東,都是先打造商業區,然後住宅圍繞商業區而發展,香港的荃灣、沙田,也是如此。其實,這只是城市規劃課的ABC而已,不過,香港愚民太多,就是豬囉,也會有人支持。
總括而言,梁振英時代開始的見縫插針,根本就是錯誤的政策。因為,正如我一直說,香港的土地缺乏,不限於住宅,而是全方位,每種用地均缺乏。而城市的健康規劃,是以商業用地為中心,住宅圍繞商業而生存,至於以住宅為主的規劃,壓根兒就是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