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為當代永續發展核心框架,要求企業與組織在營運中兼顧生態保護、社會公益與管治效能。香港童軍總會油尖區主辦的「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活動日」,以具體行動展現ESG理念的落地實踐,其深層意義可從以下三維度闡釋:
一、環境向度:構建「轉廢為材」的循環生態。活動中,童軍成員將近一噸本應遭棄置的全新快時尚服飾與紙袋重新分類整理,實現「廢料升級再造」。此舉精準對應ESG中的「環境保護」目標。
•阻截資源錯置:快時尚產業位列全球污染源頭次席,童軍透過回收分流延長物品使用周期,直接減少紡織品掩埋量與碳足迹
•重塑循環邏輯:將廢棄物轉化為可利用資源,實踐「從搖籃到搖籃」永續設計理念,呼應聯合國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播種環保意識:透過親身參與,向社區示範「零廢棄」生活哲學,引發公眾對過度消費文化的深度思考
二、社會向度:編織多元共生的支持網絡。活動透過跨領域協作與資源重組,深化ESG中的「社會責任」實踐。
•織就關懷之網:整理後的衣物惠及400位基層市民,既緩解生活壓力,亦促進社會資源正向流動,對應SDG 1「消除貧窮」與SDG 10「減少不平等」
•凝聚跨界力量:串聯童軍、家長、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如樹賢基金、互助共享基金),形成公私協力網絡,增強社區抗逆力
•培育未來棟樑:80位童軍在領袖指導下主導專案執行,鍛煉組織能力、環境覺知與公民責任感,為社會儲備永續發展生力軍
三、治理向度:打造永續公益運作體系。展現非政府組織在ESG「治理」層面的創新。
•建立透明流程:從物資募集、分揀到配送皆設機制確保資源流向可追溯,強化公眾信任
•完善培育體系:將環保服務融入童軍訓練制度,形成持續賦能機制,超越單次活動格局
•精準回應時代課題:針對快時尚污染與貧富落差兩痛點行動,展現對當代議題洞察力
結語:從社區實踐到城市永續典範。本次活動突破傳統環保倡議格局,以「資源再生」為樞紐,鏈結環境保護與社會共融,並透過系統化治理確保成效。它印證:ESG不僅是企業的合規要求,更是所有社會成員皆可參與的變革途徑。童軍以青年為變革核心,尤凸顯「代際正義」在永續發展中的關鍵地位——今日澆灌的青少年領袖幼苗,終將長成明日ESG價值的傳承者與革新者,為獅子山下的永續未來注入生生不息的動力。
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基準學會 投資委員會委員、香港童軍總會油尖區區 總監黎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