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7-06-20 06:00:00

倡基層醫療為高危人士檢查 把脈找出隱藏房顫

分享:
蕭頌華示範如何簡單把脈,建議基層醫療為高危人士檢測。

蕭頌華示範如何簡單把脈,建議基層醫療為高危人士檢測。

隨著人口老化,心房顫動的個案日漸增加,若不及早確診並治療,隨時引致中風。心臟專科醫生陳藝賢指,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會比常人高出5倍,房顫病徵亦難以察覺,近五成患者沒任何病徵;醫學界建議,基層醫療可用「把脈」方式,為長者及三高人士進行檢測,簡單之餘亦毋須額外成本。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引述一項本地普查顯示,2016年香港有56,646人患有心房顫動,而到2030年患者人數將上升超過五成至83,746人。陳藝賢指,當心房顫動時,會形成血塊,血塊隨血管遊走到腦動脈,便會造成堵塞,導致中風。他解釋若感到氣促、心悸、頭暈、胸痛已經有可能患上心房顫動,但亦有隱性患者沒任何病徵,有三至四成患者中風後才發現原來一直患有心房顫動。


74歲的熊先生曾兩度中風,07年時突然在街上暈倒,入院後確診中風,才發現原來一直患有心房顫動。熊先生表示事前完全沒有病徵,感到晴天霹靂,唯有定期服藥控制病情。


原來簡單的把脈,可以找出隱藏的房顫個案。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蕭頌華建議,於社區的基層醫療醫生應為65歲以上人士把脈檢查,另外家人亦可為長者把脈,若發現脈搏跳動不規律或1分鐘跳超過100次,便屬於懷疑房顫個案,應盡早求醫,作詳細心電圖檢查。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治療藥物學系副教授甄秉言表示,很多房顫患者在中風時才診斷出患有房顫,但很多個案能透過及早檢測無症狀的房顫個案而避免,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響應國際性聯盟AF-SCREEN建議,進行研究,以了解有關篩查檢測的成效,同時亦會向房顫患者推行相關教育,防治房顫引起的中風。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