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12-08 07:30:00
日報

【健康快訊】類風濕關節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 新式藥物控病情減不便

分享:

每朝一覺醒來下床梳洗,再準備早餐,是不少人每天早上的日常流程。但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而言,進行這些日常活動亦困難重重。風濕病科專科陳珮珊醫生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除了需忍受關節腫痛外,這病亦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不少痛點及不便。晨僵使他們難以立即下床,繃緊的關節令活動幅度大減,連刷牙及煮早餐亦變得有難度。及早診治有效控病及紓緩炎症,大大減低這病對生活的影響。」

關節變形不可逆轉 適時治療助防關節變形及併發症

手指及手腕關節出現紅、腫、熱、痛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症狀,而膝蓋、手肘及腳趾關節亦有機會受影響,大部分患者更會出現晨僵。臨床所見,因較年輕人士一般不會有關節痛問題,所以較易意識到身體狀況有異。相反,大多年長人士因本身已受退化性關節痛問題困擾,或未能及早發現患病。

延誤治理類風濕關節炎,可造成不可逆轉的關節變型。陳醫生提醒:「滑膜因長期發炎,令關節周邊的筋腱、骨骼及軟組織亦逐步被侵蝕,長遠會影響及破壞關節結構。關節一旦變形,就只能靠手術才能回復關節原形。」此外,由於類風濕關節炎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若延誤診治,或會導致併發症,影響其他部位,較常見的包括肺部或皮膚等,亦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適時的治療有助預防關節變形及併發症,因此一發現出現症狀,便應盡早求診。

新式藥物起效快 病情早受控 副作用較少

以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大多使用止痛藥及傳統藥物,如類固醇及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惟止痛藥止標不治本,而長期使用類固醇或會令膽固醇和血糖水平升高、皮膚變薄及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如甲氨碟呤可有效減輕炎症及預防關節變形,惟需6至8星期才能起效,並有機會帶來口腔潰瘍、脫髮或肝酵素上升的副作用。

而近年亦有較新式治療方案,包括生物製劑及口服JAK激酶抑制劑,控制細胞因子以減少發炎。生物製劑以皮下或靜脈注射為主,JAK激酶抑制劑則為口服藥物,較傳統抗風濕藥物快起效,除關節腫脹得以紓緩,痛楚得以消除,發炎指數亦因炎症受控而回落。陳醫生指出:「當症狀減輕,患者的生活回復正常,患者的情緒亦隨之變好。」惟需留意,各治療方案均有機會增加感染機會,患者應小心預防感染,醫生會因應病情與患者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正值現時新冠病毒肆虐,如病情穩定,應考慮接種疫苗,減低感染及重症風險。

陳醫生憶起一名40多歲女士,患有類風濕關節炎3年,熱愛拉小提琴。初次發病時,她的手指、手腕及肩膀腫痛,確診後服用甲氨喋呤及低劑量類固醇。她的病情在1年後再次變嚴重,關節腫痛令她不能再跟女兒合奏,因而轉用口服JAK激酶抑制劑。她接受治療至今1年多,病情得以受控。而症狀得到紓緩後,她可再次拿起小提琴演奏,並跟彈鋼琴的女兒合奏,成為她們最愛的親子活動。而病情受控亦令她能重拾照顧女兒的能力,享受身為媽媽的樂趣。

除跟從醫生指示接受治療外,患者亦可適當活動關節,而當炎症受控後,有需要的話可進行復康訓練以鍛煉肌肉。惟在炎症活躍時則應多休息,或可以冷毛巾敷在疼痛位置以紓緩痛症。

以上資訊由陳珮珊醫生提供

風濕病科專科陳珮珊醫生

風濕病科專科陳珮珊醫生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