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奪金港輝煌 申辦奧運量力為
香港運動員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表現卓越,奪金數目創歷史新高,加上粵港澳合作辦賽順暢高效,展現了體育凝聚社會的特殊價值。然而,近期關於香港聯合大灣區申辦2036年奧運的討論,仍須以審慎態度面對。與其獨立承辦超大型賽事,不如先與廣東及澳門協作舉辦更多國際級賽事,累積經驗,避免財務與資源的過度投入。
今屆全運會香港隊成績斐然,至今奪得五面金牌,包括何詩蓓在女子100米及200米自由泳的雙金、男子七人欖球隊的歷史性冠軍、貝俊龍在帆船項目和李思穎在單車公路賽的優異表現。更令人動容的是,81歲的乒乓球選手張耀釗以高齡參賽,體現了香港人努力不懈的「獅子山精神」。這些成就不僅是運動實力的展現,更成為社會的情感紐帶,強化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
從社會科學的「族群認同」理論來看,體育賽事能透過共同符號(如旗幟、隊服)和集體記憶,強化群體歸屬感。今次全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協作,從策劃到執行,涉及各層級人員與義工的深度交流,這種跨地域合作無形中促進了社會融合。例如,賽事期間三地通過科技與流程創新,實現人員與物資的高效流通,為未來區域協作奠定基礎。
歷史教訓提醒我們對申奧須量力而為,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虧損24億美元,債務歷時30年才償清;2004年雅典奧運耗資百億,賽後場館閒置,加劇財政負擔。諾貝爾獎得主克雷默(Michael Kremer)曾警示,為短期需求興建的設施可能長期利用率不足;哈特(Oliver Hart)的契約理論亦指出,若激勵機制設計不當,易導致成本超支與效率低下。這些理論均說明,奧運這類超大型賽事隱藏著巨大財務風險。
中國內地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均透過承辦亞運會、大運會等賽事逐步累積經驗。北京以「雙奧之城」的基礎,持續推動國際賽事體系;上海通過分級認證制度優化賽事品質。香港可借鑑此路徑,聯合大灣區先申辦亞運會或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試行區域分工與資源整合,避免盲目投入奧運。
奧運場館賽後利用不足是常見難題,但若仿效今次全運會模式,與大灣城市共享現有設施,便能控制成本。例如巴黎2024年奧運95%賽事沿用現有或臨時場館,值得參考。香港應以全運成功為契機,務實規劃國際賽事藍圖,在區域協作中穩步前行,結合商業盈利與運動盛事有機組織,方能實現體育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