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管局上月在機場中跑道及南跑道敷設了人工魚礁的位置,投放6萬條幼魚。(機管局圖片)
機管局為提升機場附近水域以至北大嶼山水域的海洋生態價值,一直實行「改善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策略」,包括在海床敷設人工魚礁和投放幼魚,讓海洋生物居住及繁衍。其中,機管局今年初已於機場中跑道以西水域的海床敷設500個人工魚礁,又在上月的「全國放魚日」於敷設了人工魚礁的位置,投放6萬條幼魚,是機管局幼魚投放活動中數量最多的一次,當局同日另在大嶼山西北的沙螺灣及深屈灣,投放約100萬隻蝦苗。
未來數年擬再投放兩次幼魚
在投放幼魚前,機管局諮詢過漁民團體應投放哪些品種,有4種為原本已棲息於香港西部水域,但數量開始下降,分別是青斑、黃腳鱲、黑鱲,以及中華白海豚喜歡獵食的白花魚,盼增加具生態重要性和對漁獲有幫助的魚類。此外,有1萬條投放的包公幼魚,是由機管局「漁業提升基金」資助養殖。
早於2021年,機管局已推行「敷設人工魚礁先導計劃」,在機場南跑道以西水域敷設的100座人工魚礁。機管局累計為機場以西水域,敷設了600個人工魚礁,為一帶海洋生物設置規模龐大的棲息地。機管局首席可持續發展主管李仲騰表示,期望透過敷設人工魚礁以及投放幼魚蝦苗,雙管齊下提升北大嶼山,以至整個西部水域的生態價值,當局並計劃未來數年再進行兩次幼魚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