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教育對減壓幾乎無效,企業仍需透過干預措施降員工壓力。
港大經管學院行為與決策科學研究所與香港優質顧客服務協會最新發表針對員工職場身心健康及壓力干預的研究報告,指出不同級別的員工所面臨的壓力等級差別明顯,而單單依賴職場壓力相關教育對減壓幾乎無效,企業仍然需要透過干預措施降低員工壓力。
是次研究採用流動電話作出問卷調查及提供干預回饋的模式,對受訪員工進行了為期3週的員工壓力調查及干預措施。問卷聚焦於員工在工作中面臨的倦怠感,挑戰性、阻礙性及人際關係壓力及其應對策略。
干預期內員工壓力顯著降低
在兩週的壓力干預期內,參與員工的壓力均顯著降低。其效果揭示了在人工智能時代,企業可利用該框架開發流動應用程式,從而更加有效、及時、且有針對性地降低員工壓力。傳統企業干預員工壓力需要長期籌備、成本高;而是次研究框架可應用於實時收集員工的身心健康及壓力數據,分析及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措施,企業可以此建立員工壓力指數及週期曲線,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率。
研究發現,單純進行職場壓力教育收效甚微,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員工壓力。職場壓力要分類應對,挑戰性壓力不用完全消除,適度降低就能兼顧保持員工工作動力,避免員工壓力過大,但是阻礙型壓力和人際關係壓力則必須盡量減少,否則會影響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
不同層級需要不同干預
不同層級員工需要不同的干預方式,對經理級別的中級管理層而言,積極性干預策略更為有效,如主動面對問題、行動規劃、尋求支持及增強抗壓能力。對非經理級別的基層員工來說,保護性干預策略則一般更為有效,包括減少工作量、情緒發洩與抽離,及拒絕額外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