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07-02 08:00:00

非遺系列(二)| 台下穿針引線  為台上角色添彩 粵劇頭飾匠人冀手藝發揚光大

分享:
粵劇化妝及頭飾匠人黎江蘭自1989年開始在沙田大會堂學習粵劇,擁有豐富的演出及後台經驗。(歐迪栢攝)

粵劇化妝及頭飾匠人黎江蘭自1989年開始在沙田大會堂學習粵劇,擁有豐富的演出及後台經驗。(歐迪栢攝)

粵劇是廣東省主要戲曲劇種,亦盛行於海外華人社區,其文本、音樂、功架、排場及服飾等都是重要元素,承載着廣東獨特的時代特色及粵地文化。粵劇化妝及頭飾匠人黎江蘭(蘭姨)表示,粵劇頭飾和戲服在粵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兩項製作技藝均被列入非遺的傳統手工藝項目之中,惟這門手藝在本港的發展遇上樽頸位,期望能在不同途徑,將手藝突破界限,在外國發揚光大,得以傳承。

(文:陳穎琳/攝:歐迪栢)

粵劇作為非遺的一項表演藝術主項目,當中的粵劇唱腔、粵劇排場、粵劇神功戲、粵曲演唱和粵劇音樂都蘊含着重要的藝術價值。自1989年開始在沙田大會堂學習粵劇的蘭姨,擁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後於2004年因要騰出時間在家照顧雙親,便開始自學製粵劇頭飾;並於2005年開始處理粵劇的幕後工作至今。她表示,粵劇會以戲曲來表達整套人物故事,其中的重要元素包含古代人物、音樂和文學,劇情中會加上中國的音樂元素(如《香夭》就是以中樂《妝台秋思》填詞),讓故事能順暢進行,也讓觀眾能投入。

另一方面,粵劇頭飾和戲服兩項製作技藝同被有列入為非遺傳統手工藝項目之中。蘭姨指出,粵劇的服裝和頭飾較為特別,亦已長久傳流,至少有數百年歷史,故列入非遺屬實至名歸。
 

粵劇頭飾製作技藝屬非遺中的傳統手工藝項目。(歐迪栢攝) 粵劇演員的穿著會根據角色設定和背景而定。(歐迪栢攝) 蘭姨希望將來可以突破地域界限,將飾物工藝發展到在外國。(歐迪栢攝) 「衣箱」即為演員處理穿戴戲服等幕後工作的助理人員。(歐迪栢攝)

踏出虎道門前 「衣箱」功不可沒

演員踏出虎道門前,必須確保造型合適及美觀,在台上才能閃閃生輝。此時便需要「衣箱」展現他們的專業,「衣箱」即是處理為演員穿戴戲服等幕後助理人員,須對粵劇有豐富的知識,並熟悉各服飾的功能及其穿著規矩、技巧。蘭姨表示,有時需要為演員化妝,亦須協助幫演員熨好戲服、戴頭飾,演員能順利出場演出,「衣箱」們功不可沒。

除了戲服,粵劇頭飾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蘭姨介紹,粵劇演員的整套穿著一般會按着角色設定和背景而定,但花旦所戴的頭飾基本上不能缺少的是「前裝」(包括長石和梅花石)和耳環。另外的配件則有耳邊花、簪及金步搖等。

為了更了解粵劇文化,記者在蘭姨的指導下,學習試造粵劇頭飾。從把鐵線穿到空心線中、到轉出「梅花」和「兔仔耳」,每一步都不能走神,更能體驗到粵劇的每一個元素也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提及粵劇文化和手藝的傳承,蘭姨直言,粵劇或粵劇頭飾工藝發展遇上樽頸,縱使不少家長願意讓子女學習粵劇;惟因粵劇消費昂貴,小朋友升中學後學業繁重,所以會繼續鑽研或發展粵劇的學徒是少之又少。

傳承陷入低潮,惟匠人依然不懼艱辛。蘭姨表示,雖然目前認為粵劇在本港發展機會較難,但卻指粵劇頭飾反而有更大機會代表粵劇到外地發揚光大。「我去旅行期間,帶了一些粵劇(頭飾)材料到外地。在郵輪上遇到數名外國女生,她們看着我製作粵劇頭飾,我就送(成品)給她們,她們很開心。」蘭姨指希望將來可以突破地域界限,將飾物工藝發展到在外國,「讓更多外國人知道我們中國戲曲(的元素),除表演藝術之外,這些手藝很多時都是以人手製作,相當珍貴,並可將手藝在不同地方傳承下去。」

adblk5

▼粵劇化妝及頭飾匠人黎江蘭訪問片段▼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ADVERTISEMENT

20周年「全城撐本地消費3重大激賞」! 即睇活動詳情!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