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0-08-03 12:30:00

拆解大腸鏡檢查三大迷思

分享: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每年新症超過5,600宗。大腸癌之所以是一個絕對能夠預防的癌症,皆因普羅大眾能夠定期接受大腸癌檢查,及早發現可造成癌變的大腸息肉,從源頭預防大腸癌的形成。不過,很多人一聽到大腸鏡檢查就會「耍手擰頭」,對此侵入性的檢查十分反感,以為檢查過程又危險又痛,其實以上均為常見誤解,大腸鏡並非想像中可怕。

迷思一:「大腸鏡檢查要把鏡頭從肛門伸進腸道,過程一定很痛吧?」其實,在檢查前,醫生會為病人注射鎮靜藥及止痛藥,又或以監察麻醉做大腸鏡檢查,病人檢查時已經熟睡,不會感覺到痛楚或辛苦。待檢查完畢和麻醉藥消散,病人便會從熟睡中甦醒。事實上,對比檢查時的過程,病人普遍覺得檢查前利用瀉劑把宿便清理的過程更為不適。另外,由於病人在接受檢查前排清宿便,故之後數天有機會沒有大便,但約一星期後,排便習慣會慢慢恢復正常。

迷思二:「我無大腸癌症狀,是否不用做大腸鏡檢查?」一旦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經常腹痛、覺得排便不乾淨等腸癌症狀,的確需要立刻求醫並接受檢查;但早期大腸癌無明顯症狀,故主動適時檢查,及早發現並在癌變前割掉大腸息肉,才不會錯失擊退大腸癌的機會。

迷思三:「大腸鏡檢查是否高風險?有可能弄穿腸道嗎?」大腸鏡檢查其實是一個相對安全的檢查,雖然腸鏡伸入體內的確有機會弄穿腸道,但機率其實十分之低,大概每千人少於一人。其他已知風險包括割除息肉後引致出血;麻醉藥的劑量過多,有機會引致呼吸過慢,含氧不夠,甚至呼吸停頓;亦有人胃酸倒流嚴重,在麻醉後有機會嘔吐,導致吸入性肺炎,惟出現機率極低。

腸息肉經過10至15年可變成癌腫瘤,故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在發現息肉時即時割除,能直接阻止息肉變成癌症的風險。只要做好事前準備,腸鏡檢查的過程其實並不辛苦,例如檢查前3日停止進食高纖維食物,有糖尿病、心臟或心瓣問題,正使用藥物的病人,應事先與醫生商討是否需要停藥,以預防休克或出血等情況。

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接受大腸檢查;但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美國癌症協會建議45歲無症狀人士已可進行大腸鏡檢查,若有腸癌家族史,或過往曾有大腸息肉,或有遺傳性腸病人士,均屬腸癌高風險一族,應更早接受檢查。

Ad Block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葉勁麟

葉勁麟

葉勁麟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