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危機八年:無國界醫生 助難民以藝術重拾身份認同
羅興亞危機8年未解,滯留孟加拉的羅興亞人口已增加至目前約130萬人口,其中容納了111萬羅興亞人的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更成為「全球最大的難民營」。羅興亞人被剝奪國籍,亦未被正式承認為難民,難獲教育和就業的機會;他們逃至鄰國孟加拉後,前景依舊渺茫,只能在難民營掙扎求存,幾乎完全依賴由外界提供,卻日益減少的人道援助維生。
過去8年,無國界醫生持續在孟加拉向難民營內的羅興亞人提供醫療援助,包括治療自緬甸逃難而來的槍傷者,並應對營內爆發的白喉、疥瘡和丙型肝炎等傳染病。在提供醫療援助之外,近月組織與其他機構合作,支援難民營內分別10位羅興亞藝術家與兒童攜手創作,以「芋葉」為題展開不同藝術項目;當中涵蓋多種羅興亞傳統文化,包括木工、刺繡、陶藝、烹飪、詩歌創作、插畫與動畫,還有編織竹製手藝與漁網。
「芋葉」之喻源於一句羅興亞諺語:「水滴芋頭葉,風吹了無痕。」(Hoñsu Fathar Faaní)由於芋葉面有蠟質,水珠會滾落葉面且不留痕跡——這象徵了羅興亞人喪失國籍,飄浮於世卻難留活着的印記。
其中一名參與項目的藝術家阿敏(Ruhul Amin)表示:「在難民營內,我們的國籍、行動自由,甚至醫療援助都被剝奪,簡單如捏土、竹編或說故事都成為捍衛尊嚴的反抗行為。這些行為在說:我們依然存在,依然能感受,依然重要。」
這些具創意的倡議工作無法取代醫療援助,但全面護理包括肯定人需要認同、聯繫與歸屬感,這亦是人道救援下一階段的方向。「芋葉」項目能夠讓羅興亞人訴說其故事,鞏固他們的歷史,亦引證了他們並非一味受惠的群體,而是有自主能力的合作夥伴。
組織認為,羅興亞難民渴求的不僅是援助,他們更渴望一個未來。因此,在物資和醫療援助以外,人道救援亦須符合羅興亞人的願景,並協助他們持續地、具尊嚴地自主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