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骨是顱骨底部的其中一塊頭骨,從前方直望其外形就如一隻蝴蝶,故稱為蝶骨。這是一塊是十分重要的頭骨,不但承托起大腦前半部,也有很多重要神經線和血管通過,而且其結構十分複雜,中間有蝶骨體,左右兩邊有兩對大翼和小翼,向下延伸部分為翼突。至於蝶骨脊就主要由小翼所形成,由外側一直彎入顱底中央、名為前床突的位置,發生在這地方的腦膜瘤便稱為蝶骨脊腦膜瘤。
蝶骨脊腦膜瘤佔所有腦膜瘤約20%,亦是顱骨底部最常發生腦膜瘤的位置,並可因應腫瘤位置而細分為三類型。第一類是位於前床突與蝶骨脊內側的內側型,另兩類則分別在蝶骨脊的中間及外側。
病人的臨床表現視乎腫瘤的位置而定。如果腫瘤生長在內側位置,徵狀會較早出現及較為明顯,例如單邊眼睛視力下降,原因是視神經正正在前床突的旁邊,若有靜脈栓塞更可導致眼突及腫脹情況。生長在蝶骨脊中間或外側的腫瘤,症狀通常較遲出現,往往要等到腫瘤體積增大,影響顱壓或入侵腦部,才會引起腦腫脹、癲癇及肢體無力等情況。
蝶骨脊是否有腫瘤,可以經由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得到清楚的影像診斷。而處理蝶骨脊腦膜瘤的首選是手術切除。生長在蝶骨脊中間或外側的腫瘤,手術切除的困難不大,復發及神經功能受損的風險相對較低。
不過,由前床突和蝶骨脊內側生出的內側腫瘤就是另一回事,要安全及不損害神經功能的情況下切除實在不容易。因為這位置的腫瘤,很多時都已入侵旁邊的海綿竇,亦可能裹著頸內的一條大動脈及分支血管,也可延伸至視神經管道之內,牽涉這些重要的組織為手術帶來重大的考驗和困難。
切除蝶骨脊腦膜瘤大多由蝶點進入,但內側型腫瘤則可能需要將附近的顱底骨也打開,例如削平前床突或打開視神經管道附近的頭骨,才能有效為視神經減壓,也讓醫生在切除過程中,看清楚腫瘤、血管與神經的牽連,從而更好地保護重要組織。由於切除手術的治療目的是要延長病人的壽命,以及保存良好的生活質素,若不能安全及完全切除腫瘤便不應勉強,尤其是內側型腫瘤,否則可能帶來神經損傷。假如手術後仍有殘餘腫瘤組織,仍可以放射治療處理的。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旭榮

黃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