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個建築工程項目由開始至完工,一般需時達五至七年時間,普遍人以為建築設計只在工程前一至兩年才開始。在本港健全的發展條例下,踏入概念設計前必先進行相關的技術及策略性研究,這個「紙上談兵」的階段一般都需要一至兩年時間,以確保擬建項目能達到各專業技術的合格指標。一提到策略性研究,相信大家會認為又是一大堆看不懂的文字或數字,但其實在眾多技術研究中,有關「視覺影響」的研究是比較有趣,一般人若以常理推斷亦會比較易明,本週則簡介一些有關視覺影響的基礎課題。

©HKSAR Planning Department (照片由作者提供)
香港擁有自然的山脈,作為視覺上的策略性方針,香港有需要繼續保護維港與其附近山脊線及山嶺景觀兩者之間的對望景觀,以作為本港最重要的自然㬌致。倘若預測到擬建項目會對受保護的策略性景觀內的「20%不受建築物遮擋地帶」構成影響,有關發展只會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獲得考慮。而一些策略性觀景點的位置或個別受保護的景觀及其「20%不受建築物遮擋地帶」或需要作微調,以反映其間在規劃情況上的改變,例如九龍的高架觀景點則可能值得提升至策略性觀景點級別。

© HKSAR Planning Department (照片由作者提供)
另一方面亦要盡力保留、提升或打造由公共空間望向維港的景觀,並守護由港島山頂望向維港的策略性景觀。鑑於保護山脊線的策略在超過二十年前首次制訂,故現在可能是合適時機檢討有關機制。例如除港島山頂外,維港與其他重要的高架觀景點之間的對望景觀有或需作進一步保護。
除了保護本港的山群外,全長73公里的維港海濱是世界上其中一條最顯著的城市界線,為維港海濱持續轉型及其功能角色的考慮要素,故維港水域沿岸都設有不少觀景點。

©HKSAR Planning Department (照片由作者提供)
上述所提到的只是本港視覺影響的策略性考慮因素,前設是希望能保護香港多年來共同建設的城市風貌。當然視覺影響評估並不只局限於維港山脈及水域,本港不同區域均有其視覺上的特色,每區的策略性觀景點都不同,「視覺影響研究」的精髓在於以客觀手法去審視項目為公眾所帶來的實際影響,達至能平衡環境、社區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