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10-20 04:29:52
日報

加密貨幣的創造性破壞

分享:
加密貨幣

知識分子和官僚的保守,加上大型金融企業的例行管理,在幣圈是耳熟能詳的發展障礙。(資料圖片)

「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怎貫穿整本書的內容?

出席UD Blockchain與Check Point軟件技術公司贊助的「香港OTC市場趨勢與破局戰略峰會」,我先以經濟學者身份向現場觀眾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研究「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growth)。穩定幣等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當然是廿一世紀的一項重要創新。去中心化金融,更是「創造性破壞」的一個極佳例子。峰會裏,我簡略地介紹了得獎者阿吉翁和豪伊特九十年代提出的創新驅動增長數學模型。但由於時間關係,未有深入討論模型背後的「創造性破壞」這個有過百年歷史的經濟概念。

adblk5

正宗奧地利學派的傳人,最早提出「創造性破壞」的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卻是極少數視這傳統為宗教的學者。是的,熊彼特是奧地利學派的離群之馬。從維也納到哈佛,1942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應該是熊彼特最為人熟悉的著作。

Grok這樣總結這本我年輕時讀過的經典:

「熊彼特認為,『創造性破壞』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根本驅動力。他將資本主義的成功歸因於企業家的創新活動,例如開發新技術、開拓新市場、創造新產品或改進生產方式。這些創新不僅推動經濟進步,還通過取代舊的技術、產品和企業(即『破壞』)來重塑經濟結構……『創造性破壞』雖是資本主義的動力,但也為其衰落埋下種子。熊彼特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創新導致經濟集中(大企業主導市場)和官僚化,這削弱了企業家的角色,使創新活動逐漸被大型企業的例行管理取代……熊彼特預測,資本主義的成功(由『創造性破壞』推動)最終會導致其向社會主義的轉型。因為創新帶來的高效率和財富使社會更接受中央計劃經濟,而知識分子和官僚階層的興起進一步削弱了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 」

這部經典的視野,明顯比阿吉翁和豪伊特的數學模型宏觀得多,亦預視了今天香港以至歐洲各國對穩定幣的取態。知識分子和官僚階層的保守,加上大型金融企業的例行管理,在幣圈眼中是耳熟能詳的發展障礙。原來,「創造性破壞」是熊彼特在1911年發表的《經濟發展理論》最早提出的。無奈,相比同年代的凱因斯,我認為熊彼特的學術貢獻未有在歐洲得到足夠重視。《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是熊彼特移居到美國後的研究,可能歐美兩地的不同經驗,啟發了他對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導致企業家角色被削弱這個重要的觀察吧。今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吉翁提醒歐洲: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生態系統。美國是一本難讀的書,皆因那個有利於創新的生態系統不知道是怎樣抵住社會主義的轉型。至於香港,一國兩制又抵得住社會主義的轉型嗎?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