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阿吉翁警告,歐洲不能讓美國和中國主導科技創新。(資料圖片)
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成果,如何推斷穩定幣在金融創新上對長遠經濟增長的貢獻?
可能是因為十多年前發表過《經濟學由Bitcoin說起》一文,之後又參與過幾個NFT的市場實驗,最近獲邀出席「香港OTC市場趨勢與破局戰略峰會」,討論穩定幣新規、合規策略、加密及OTC市場前境以及Web3創新商機。正煩惱峰會的開場白之際,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今屆經濟學獎得主為莫基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豪伊特(Peter Howitt),而得獎原因是他們的研究「解釋了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多得人工智能的創新,先有請Grok來個借花獻佛:
「基於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el Mokyr、Philippe Aghion與Peter Howitt的研究,穩定幣作為金融創新可透過『創意毀滅』機制挑戰傳統支付系統,提升資本流動與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刺激長期經濟增長;同時,它促進『有用知識』的累積,將加密學與實用應用結合,打破歷史停滯模式,但其貢獻取決於開放機構與平衡政策,若監管得當,可間接貢獻全球GDP增長0.5-1個百分點,否則可能放大風險而阻礙繁榮。」
果然,得獎者之一的法國學者阿吉翁受訪時警告,歐洲不能讓美國和中國主導科技創新,但同時應該向中美學習:We need to wake up and build an ecosystem that favors innovation。
從象牙塔到鱷魚潭,近期有關「放大風險」的問題,莫過於關稅戰對加密貨幣作為風險資產的影響。本地傳媒似乎忽視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就是上周特朗普提出11月1日起向所有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後,幣市的反應竟然比股市大!市場估計,24小時內近200億美元槓桿頭寸被強制平倉,清算規模遠超2020年疫情與FTX崩盤時期的12億美元和16億美元,堪稱「加密貨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爆倉事件」。問題值得深思,因為特朗普在4月2日提出向全球大幅加徵關稅時,幣市的反應是比不上股市大的。然而,股市波動再大,其市場集資和提供流動性的功能是不應被低估的。同樣道理,幣市波動再大,穩定幣在提升資本流動與資源配置效率的貢獻亦不應因個別「加密貨幣爆倉事件」而被抹煞。
說過了,相比美國鼓勵創新的氛圍,歐洲就穩定幣的監管偏向「防禦性」只會阻礙應用創新。只信外國名牌?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給香港監管機構的忠告: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