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香港IPO市場表現強勁,有望重奪失去多年全球首次公開發售金額一哥寶座。(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香港首次公開發售(IPO)市場持續升溫,展現蓬勃發展勢趨勢。在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上市制度優化推動下,愈來愈多大型內容A股公司,選擇來港進行H股上市,為資本市場注入新活力。
今年香港IPO市場表現強勁,有望重奪失去多年全球首次公開發售金額一哥寶座,截至6月20日,首次公開發售上市公司數目高達31宗,總融資額突破884億元,超越2024年全年IPO融資總額。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透露,目前約160家公司正排隊上市,當中近20家公司計劃集資規模超過10億美元。以目前的趨勢而言,全年首次公開發售,集資金額有望超過1,500億元,也並不是天方夜譚,反映本港IPO市場強勁復甦。
FINI作為香港交易所2023年推出數字化IPO結算平台,將新股定價與股票交易,從T+5縮短至T+2,縮短整個招股掛牌流程,降低市場風險提升效率,其優化制度包括,降低上市門檻使更多中小企業符合條件,增加市場多樣性;簡化申請流程減少企業時間與成本;增設特專科技公司制度等。上述措施不僅提升市場效率,更增強對金融科技和創新企業吸引力。寧德時代等大型科技企業成功發行H股,進一步推升市場熱度。
此外,除咗本港新股市場暢旺,開始出現同一間公司,H股股價較A股有溢價情況。雖然互聯互通制度已實施多年,但絕大部分兩地同步上市股份都是以H股估值較低。H股作為內地註冊、香港上市,以港元計價面向國際投資者;A股則在內地上市以人民幣計價主要面向境內投資者。
個別例如寧德時代H股溢價成因包括:香港市場開放性帶來更廣泛國際投資者基礎;無漲跌停板制度及豐富衍生工具提供更多交易策略;市場環境差異導致估值分化;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價格差異。需注意的是,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等互聯互通機制深化,A股市場吸引力正持續提升。
然而,投資者也要注意,近日個別新股,即使公開發售獲超額認購數百倍,上市後股價「破地獄」情況亦屢見不鮮。此現象源於兩大因素:市場氣氛好轉時保薦人,可能設定偏高招股價範圍,若果認購反應良好,更大多以上限定價,反映估值可能過高問題;現行認購制度下資金未被真正凍結,多家券商提供零息孖展優惠,導致投資者易受市場消息影響一窩蜂認購,推高超購倍數,但絕大部份散戶投資者都是希望上市後,隨即沽貨套現,因此股價上市後表現往往不似預期。因此,投資者參與認購時需保持冷靜,除關注公司基本面與發展前景,國際配售投資者認購熾熱度,更應審慎評估招股價合理性及市場整體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