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08-13 04:29:45
日報

更值得深思的無物業式經濟復甦

分享:

香港物業總值佔總資產近半,當樓價跌三成,商舖寫字樓價跌過半,香港人做生做死都是比以前窮!(資料圖片)

物業總值佔全港總資產的比例多少?跟其他大城市怎麼比?

多得前政府經濟顧問加持,「無就業式經濟復甦」最近成了關鍵詞。更搞笑的,前政府經濟顧問除了引用我認識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ngus Deaton加強加持力度,傳媒還訪問了本地學者加持再加持。發神經!不看數據,你會以為全地球學者忽然對香港3.5%的失業率擔心起來。相比1年前,3.5%的失業率是微微上升了。然而,跟任何標準比較,3.5%的失業率都不算高。香港眼前的經濟實況,一浪接一浪的結業潮加上12.1%商舖空置率,3.5%的失業率算甚麼?Deaton的《絕望之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關香港經濟甚麼事?不關心空置率高的物業市場,反而擔心失業率低得多的就業市場,是讀書讀壞腦的後遺症。甚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自覆蓋面不廣泛的對外貨物貿易和金融活動,是會計思維。真正的經濟思維,物流與金融業興旺,錢賺多了的相關行業人士不會增加消費嗎?現實是,錢賺多了的人也北上消費。以為消費模式轉變並非消費疲弱主因,難道上升了不夠一個百分點的失業率才是消費疲弱主因?我當然知道私人消費開支包含本地居民的境外旅遊開支,消費開支下跌卻正正是因為北上消費的開支比留港消費的開支低。更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經濟再復甦,今天的香港人就是比疫情前窮,係窮呀!XXXX!

adblk5

價格理論,主要就是以價格與收入解釋世事。北上消費是價格效應,消費收縮是收入效應。而真正收入,是財富決定的恆常收入(permanent income)。窮,是因為全港物業總值大跌。聽聽Grok怎麼說:

「香港物業總值佔全港總資產的比例估計在40%至50%,高於其他主要城市如紐約(10%至15%)、倫敦(10%至15%)和東京(8%至12%)。」

價格理論的含意很簡單,一個物業總值佔總資產比例近半的城市,當樓價跌三成,商舖寫字樓價跌過半,香港窮得只剩下樓!今時今日,任你失業率跌至零,做生做死的香港人都是比以前窮。因為窮,所以減少消費、更追求性價比,有幾奇?讀經濟學的不明此道才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