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8-09-28 06:00:00

「豐」雨同路—— 油麻地戲院

分享:
油麻地戲院建於1930年,接近百年歷史。

油麻地戲院建於1930年,接近百年歷史。

活化後之油麻地戲院得以保留,於2012年成為「戲曲中心」。

活化後之油麻地戲院得以保留,於2012年成為「戲曲中心」。

西式售票處和冷氣大堂,都與果欄感覺格格不入,不算華麗也不叫樸實。

西式售票處和冷氣大堂,都與果欄感覺格格不入,不算華麗也不叫樸實。

紅磚屋原為寫字樓兼工程師宿舍,之後曾改為小販牌照部、油蔴地街坊福利會、露宿者之家等等。

紅磚屋原為寫字樓兼工程師宿舍,之後曾改為小販牌照部、油蔴地街坊福利會、露宿者之家等等。

抽水站落成之時分別為泵房煲水房、工場及技工宿舍連煙囪、寫字樓兼工程師宿舍,最終只得後者保留為紅磚屋。

抽水站落成之時分別為泵房煲水房、工場及技工宿舍連煙囪、寫字樓兼工程師宿舍,最終只得後者保留為紅磚屋。

 「行行企企食飯幾味!」昔日除咗搵食就係行街同睇戲。直至經濟增長,開始講究娛樂享受而離不開追求「活色生香」。而呢個「活」字正正係港人嘅生活關鍵字!

 

香港匯萃東西文化,既是華文社會又是國際城市,電影由落地草根到走入國際,承傳西方而闖出東方,曾經影響東南亞及台灣嘅電影發展,光影軌跡引證香港再不是一個文化沙漠,從此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港產片」。


字詞中,諧音取其義
舊時睇「港產片」當然要去戲院,以前大型戲院設計都參考西方歌劇院規格;不過早期主要表演劇目皆以梨園戲曲大戲為主,所以早期「戲院」又稱為「戲園」。而勞動人口多集中嘅油麻地則有五大戲院,分別名為廣智、第一、大華、光明及油麻地。

油麻地為人之熟悉莫過於果欄及戲院,其黃金年代正為香港電影全盛時期,主要院線為「邵氏」、「金公主」及「新藝城」,後期競爭力不及小型電影院,油麻地戲院早場唯有增設早場播放國際「愛情動作片」,尤其早期日活院線之歐美日片,及後更獨創一票全日睇嘅「連環場」;加上其「低俗抵死」嘅戲名,《豐乳同露》、《借叔一簫》等,更成為街知巷聞嘅趣味話題,油麻地戲院可謂發揚香港文化及廣東話嘅精髓,而戲院亦於1998年以「鹹片」作為一代歷史任務之結束。


時代中,活化取其貌
同年古物諮詢委員會將這建於1930年之戲院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而2009年「活化」嘅油麻地戲院被改成為有300個座位,並於於2012年成為「戲曲中心」。不遠處上海街嘅紅磚屋,亦於2000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修復後變為戲曲排練和培訓之用,奈何兩者歐式建築用作中式使用,舊有設計難免有所犧牲。有幸這於1895年落成本為抽水站,其紅牆身、鐵鑄雨水管、鐵鑄收水斗、拱形走廊及花崗石細部結構得以保留。縱然先後改作郵政局、小販管理署及路宿者之家等用途,經歴百多年歲月,仍不失時代韻味。

Ad Block


改變中,兩害取其輕
不過戲曲中心改建相對較大,原本建築空間結構不再,亦失去原有古典風格特色及Art Deco味道,原來三角形屋頂與劇院坐位之間,被新增嘅舞台裝置隔開,使原來面積不大嘅戲院內部更感狹窄;加上大堂入口石柱分別刻有代表哭和笑之面譜,西式售票處和冷氣大堂,都與果欄感覺格格不入,不算華麗也不叫樸實。

由始至終,油麻地戲院都走大眾路線,不論早期舞台戲曲年代,到之後國粵語電影長片,或曾經大行其道嘅港產片黃金歲月,不論高雅低俗活色生香都曾經其門如巿,與變格中的油麻地一同風雨同路。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