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體質觀:不只是寒底與熱底那麼簡單
「我係寒底,唔可以食生冷嘢。」這句話幾乎成了日常生活的口頭禪。但在中醫角度,「寒底熱底」只是體質辨識的一小部分,真正的體質理論,其實比你想像中更細緻、更全面。
中醫認為,每個人的體質是先天稟賦與後天環境交織而成的總體表現。最簡單的劃分,是「平和體質」與8種偏頗體質,包括氣虛、陽虛、陰虛、血虛、氣鬱、濕熱、痰濕、特稟體質等。這些體質既可單獨存在,亦可交叉複合。比方說,一個人可以是氣虛夾濕、陰虛兼火旺,而非單純的「寒底」或「熱底」。
平和體質者氣血充盈、臟腑協調,身心康健。氣虛易倦感冒;陽虛畏寒腹瀉;陰虛口乾心煩;血虛面白頭暈;濕熱口苦生痤瘡;痰濕體胖乏力;氣鬱多見胸悶易怒等。
而這些體質並非一成不變,也不等於有病,而是調養與預防的重要依據。例如氣虛者可多補氣健脾、適量運動;陰虛者需滋陰養液、忌辛辣燥熱;濕熱者應清熱利濕、少食油膩。對症調理體質,不但可減少患病機率,亦能提升療效,達致「治未病」的效果。
中醫強調「辨體施養」、「因人制宜」,與西醫一體適用的治療邏輯截然不同。若一味以寒熱二字概括體質,往往會導致錯誤理解與偏差進補。例如陰虛火旺卻誤當寒底進補,反致火上加油,愈補愈熱,實屬常見。
總結而言,體質是中醫診療與養生的基礎。只有深入理解自身體質,才能選對飲食、調整作息、因時因地調養身心,達致真正的健康平衡。下次當你說自己是「寒底」時,不妨問問中醫師:你的體質,真的是只有寒熱這麼簡單嗎?
作者為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