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事故
大家可能會覺得,久不久就會有些醫療事故的新聞,總好像是沒完沒了的,那是否代表醫院很危險?
筆者記得在九十年代初當見習醫生時,病房長期迫爆,連走廊也滿布帆布床,抽血時拿著病人的標籤貼紙,在病床中左穿右插,替病人進行抽血輸血等程序;為提升效率,經常會幫多名病人連環抽血。太忙總會有錯,調亂了病人標籤而引致輸錯血的醫療事故,便曾不幸發生。
當出現醫療事故,矛頭必定指先向相關的醫護人員,指責他為何會這麼疏忽,那麼重要的事情也出錯。甚至會有意見認為,要重罰這些「粗心大意」的醫護,以收「殺一儆百」的效果,好使其他醫護警惕,不要再出錯!
但全球的經驗是,類似的醫療事故並不會因「懲罰」而消失;人為因素只是醫療事故出現的其中一環。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80%以上的醫療錯誤與系統漏洞有關,而非單純個人能力問題。透過系統性改進,許多事故是可預防的。
醫院管理層當然也明白這道理,並沒有把系統性的問題隱瞞,反而是積極面對,作出一連串系統及流程上的改善:包括雙重身份確認,在輸血前,要求兩名醫護人員確認患者身份和血型,以減少人為錯誤;引入條碼掃描系統,用於核對患者和輸血製品的資料;制訂詳細的輸血標準操作程序,確保每個步驟均有明確指導,並進行定期審核;並強調在輸血前必須進行多重檢查,包括血型匹配和交叉配對。
其原則是,「我們不能將安全寄託於聖人,而應設計讓凡人都能安全運作的系統。」經過多年來不斷改善,現時輸錯血的事故已極為罕見。
這有賴於一個透明的制度和監測系統,公眾才能得知這些醫療事故的存在,而透過實事求是的分析和改進,醫院就能變得愈來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