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娛樂
2017-06-23 06:00:00

我們靜止地在高處凝望世界流動

分享:

是的,終於寫陳奕迅,一位如實地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香港歌手。


1.其實大可以寫得好簡單。羅列他一堆歌,書寫箇中感性意義,怎樣陪伴我們度過成長光景……That’s All,禮成,交稿。但塵世間大概已經有十萬 人咁樣做,我不想做第十萬零一個。

2.然後我迫自己冷靜地諗。原來,在過去75個星期所寫的很多90年代人與事和物,都成為歷史——不但過去了,他/她/它們所伴隨的意義都已煙消雲散。

3.陳奕迅除外。

4.1995年參加新秀,1996年推出首張個人同名專輯,1997年因為一首《與我常在》,紅了,不是虛火的紅而是正式的紅了,之後的日子愈來愈紅——不止於(在當年)後生的一群,而是沒有年齡限制;不僅限於核心Fans,就連談不上Fans的尋常百姓,也總會知道他幾首代表作,以致去到唱K一見字幕就本能地跟住唱。

5.更嚴重是,事隔廿年後,當有人問你今時今日哪一位是真正具代表性的香港男歌手時,你大概也只會立即想起陳奕迅,而不是此時此刻其他稱得上紅的男歌手:例如周柏豪——但不是Fans的你,哼得出他的歌嗎?例如張敬軒——但不是Fans的你,可以立即氣也不換便講出他五首代表作的名字嗎?例如吳業坤——但不是Fans的你,除了他的眼鏡霧氣和偽毒,還記得甚麼?例如林奕匡——但不是Fans的你,儘管可能識得唱《高山低谷》,但除此之外?再例如林峯——但沒有了TBB加持,他原來甚麼都不是。Sorry,類似例子,我不想再列舉下去了。

6.這揭示了一個問題:在過去廿年竟然沒有一個男歌手能夠取代陳奕迅——箇中的「取代」,不是指個別男歌手在個別頒獎禮取代陳奕迅獲頒甚麼男歌手金獎,而是像80年代,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等取代了早一輩的許冠傑、羅文;到90年代初,四大天王取代了早一輩的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然後,陳奕迅取代了四大天王——而以上各年代的歌手,都代表、呈現了樂壇的一段特定時間,都有本身無可取替的獨特意義,他們被後浪取代,不代表他們已經撈唔掂,而只是一種正常的交接、更替,一個健康的樂壇(甚或任何行業),需要這種更替,更替是一種發展。

7.當然你可以夾硬話:沒有更替也是一種發展——但這算是甚麼發展?就是停頓、裹足不前——停頓,像一潭清澈的水也終變死水;裹足不前,則是一種不知怎樣走下去的心態展示。

8.我們習慣查找原因,所以總是說翻版&下載拖累了樂壇,但其實有甚麼因果關係?翻版&下載根本不會阻止一個紅歌手出現。然後我們習慣安慰自己,所以說廣東歌不死——一句在8、90年代絕對不可能出現的口號,因為當年香港樂壇是龍頭,廣東歌可以外銷,冇人諗過廣東歌會死,點知竟然到了瀕臨絕種苟延殘喘的一天,大鑊了,但唔緊要,我們要同自己講:廣東歌不死!講講講,講到恍如變成泛民政治口號。而歌手只要難能可貴地出到一首歌(兼且爆到),就有需要搵媒體做訪問宣傳(偏偏會做音樂訪問的媒體又已經冇乜),如泣如訴這首難能可貴歌曲背後種種創作動機原委——Hey,你幾時見過張國榮會同你拆解《無心睡眠》?黎明不講金句而同你詳述《那有一天不想你》?仲講?唱好過啦。

9.過去幾年的陳奕迅有種疲態。不論是(可能俾面而)出席本地樂壇頒獎禮時,以及那個坐滿韓星的Show上——廿年過後,台上還是只有他一個,恍如背負著(基於)港人期望(而合成的重擔),以那把(早被人指出不再巔峰的聲線)唱出《浮誇》,然後人人自High,說連韓星都被他的歌聲震嚇呆懾諸如此類……

10.香港在過去二十年停頓了。我們坐在一個靜止的摩天輪,在高處凝望世界流動,但摩天輪日久失修,好殘舊,生晒銹,但最緊要是日常生活仲有水抽。

(按:這是最後一篇「浪漫月巴睇90s」。)

《與我常在》,真的好聽。 《我的快樂時代》,一語成讖。 《幸福》EP,世紀末精品。 《天佑愛人》,同樣精彩。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