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應以加快改革開放來應對美貿易戰
特朗普推出他的對等關稅後,擾亂了全球經濟的正常發展,各國都深受其害,麻煩非常。中國雖是美國這次貿易戰所針對的主要國家,卻是應對得最為自如,最有底氣,最勇於還擊的國家。有中國做榜樣,歐洲、日本、韓國以至其他尚在發展中的國家,都紛紛對美國的不合理要求狠狠地予以還擊,令特朗普大失預算。
現實是這場貿易戰,反令中國的貿易結構進一步完善,減少了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多元化的基礎建得更加牢固。相信美國深感今天的中國已遠比上一次貿易戰時更難應付。
美國以為狂加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就可以逼中國就範;但中國的民企應對能力甚高,美國的關稅高,他們就賣去歐洲、東盟,或南半球的其他國家,出口總量不減反增。相反,美國卻因自己的製造業不完備,又找不到可替代中國的進口貨源,令超市的貨架也沒貨補充,民情亦一度緊張起來。
中國的製造商之所以有這麼強的應對能力,是因為他們都是獨立的生命體,有強烈的求生意志,一旦生命受威脅,就會各師各法地尋找出路,如水銀瀉地一樣,無孔不入。故能絕處逢生,為同業提供新的成長渠道。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出口全由幾間國營進出口公司代理,他們中央集權,辦事官僚,反應遲鈍,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就找到這麼多的出路。由此可見,為民企提供更多的保障與自由度,是應對貿易戰的最好方法。
現時,中國的民企要出外發展,在資金出入、人才流動與貨物輸送上,仍有若干管制。中國政府應趁這次貿易戰,進一步把開放的水平提高,那美國便休想單憑加關稅就從中國身上賺到甜頭。
近年,內地的年輕人又一窩蜂的想當公務員,這不是好現象。這代表民企的營商環境並不理想。年輕人覺得呆在民企難有好的前景,才會願意去做相對刻板,難有突破的公務員工作。
要扭轉這種現象,就得像當年朱鎔基那樣,大刀闊斧地把一批戰略價值不那麼高的國企改組成民企。這樣就可以減少個別行業由國企壟斷的現象,並增加企業之間的競爭。只要民企佔整個中國經濟的比重能夠提升,經濟增長能力定可有進一步提升。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項寶貴經驗,中國決不可行回頭路。
要改革開放取得成效,除了要靠增加民企在經濟體系的佔比外,還要在權力與資源分配上,向民企作一定的傾斜。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央很明顯把更多的權力下放到地方,而政府亦很明顯把更多的資源轉移給民間。如果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朝這個方向加快步伐,經濟的內循環一定可以有更高的流轉。屆時,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才能真正減少,而美國亦難再用脫鈎來要脅中國。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除了對美國有自殘作用外,對中國已無力做出更多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