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稀土牌制勝 特朗普處下風
中國早前宣布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可視為中美貿易戰的關鍵一步,不僅直擊美國科技與軍工產業的要害,更可能成為扭轉戰局的戰略轉折點。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一直主動出招,2019年,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切斷其芯片供應;中國則宣布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當時限制稀土出口的傳言開始浮現,不過美國不以為意。直至今年10月9日,貿易戰再起波瀾,中國突然宣布對稀土全產業鏈管制出口,才令美國驚覺已處於下風。
稀土作為「工業維他命」,是高科技與國防工業的命脈。從戰機到電動車、手機的振動單元,均依賴稀土元素。目前,中國掌控全球60%的稀土開採量、85%的稀土加工產能,形成主導地位,尤其是重稀土(如鏑、鋱)的供應佔比超過90%。此次管制措施具體包括:要求出口商須獲許可證、審查稀土用途、限制技術出口,並可能對軍用稀土實施禁運。新規定幾乎將所有含有中國原產稀土的產品納入出口許可管理,即使只含有0.1%的中國稀土成分也不例外,威力相當。此舉衝擊全球產業鏈,歐盟稱有關措施已迫使部分歐盟企業停產,對經濟造成損害。但不要忘記,貿易戰的始作俑者是美國,中國的稀土牌只是反制措施組合拳中的其中一招。中國不想打貿易戰,但亦不怕打。
其實稀土本身不貴不稀,美國自己也有稀土礦,在二十世紀末以前,美國曾是世界最大稀土生產國,只是考慮種種原因,美國自己放棄發展完整的稀土分離提煉產業鏈,其開採的稀土礦石後來須運往中國加工。而中國願意付出環境的風險及勞力發展的代價,在稀土加工與生產領域投入,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形成了深厚的技術與經驗優勢,掌握稀土提煉的關鍵環節,主導稀土產業。西方之前可以說是坐享其成,享受中國生產相對平價的稀土,現在就付出代價。尤其對美國而言,這一著等同被卡脖子,被擊正中要害。當然,美國可以嘗試重建有競爭力的稀土產業鏈,但需要更長時間及更高的成本。例如,美國的芒廷帕斯礦的精煉成本就是中國的3倍。美國國防部啟動《國防生產法》加速稀土本土化,歐盟啟動「歐洲原材料聯盟」,日本加大深海稀土開發投入。這些舉動長期或削弱中國優勢,但短期內難改格局。
面對中國出動稀土牌,加上大豆談判在即,之前態度囂張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似乎也放軟口氣,表示不想中國玩稀土遊戲。中國的稀土管制絕非孤立事件,而是與芯片戰、科技戰的戰略步驟。這場對抗並無贏家,全球經濟都要為此付出通脹升級、供應鏈斷裂的代價。未來走向取決於美國能否認真重回談判桌,因為貿易戰再打下去,雙方都沒有好處。無論如何,百年世界大變局中,稀土這一「工業維他命」肯定成為勝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