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銀貨幣功能顯現 美元霸主地位動搖
近期黃金與白銀價格持續攀升,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白銀走勢尤為引人注目。現貨白銀今年以來累計漲幅超過八成,一度突破每安士五十三美元。市場對黃金的討論向來熱烈,但對白銀的關注則相對有限。今次白銀的強勢,並非單純的商品炒作,而是反映其貨幣功能重新獲得認同,同時亦揭示美元作為國際交易媒介的霸主地位,正逐漸動搖。
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亨特兄弟事件」,當時白銀價格被人為推至歷史高位,雖然計及通脹因素,目前價格仍未超越當年水平,但當年的炒賣純屬金融操作,並未觸及白銀的實質價值。相反,亨特兄弟的投機行為,反而令白銀的貨幣功能長期受到壓抑,市場對將白銀視作交易工具心存戒懼。然而,今次白銀價格的上升,並非由單一投機者驅動,而是基於其貨幣屬性重新被市場肯定,這種根本性的轉變,意義遠超於一時的價格波動。
白銀作為貨幣的歷史源遠流長,香港的歷史亦與白銀密不可分。清朝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除了割讓香港島,更須向英國賠償白銀二千一百萬兩;其後的《北京條約》,再向英法兩國各賠償八百萬兩白銀。這些巨額賠償直接導致清政府國庫空虛,無力提升軍事實力,從而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由此可見,白銀在國際交易與財富轉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香港曾經實行銀本位制度,發行與白銀掛鈎的貨幣,而當時世界上亦有許多國家採用銀本位。時至今日,白銀雖然不再作為主流貨幣,但其工業用途卻日益廣泛。在太陽能板、電動車、高端電子設備等領域,白銀的需求持續上升。然而,白銀的新增開採量已無法滿足工業需求,更遑論應付其貨幣功能所帶來的龐大需求。這種供需失衡的情況,為白銀價格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倫敦白銀市場的最新動態,進一步印證了實物白銀的短缺。當地金庫的白銀庫存自2019年以來急劇下降約七成五,僅餘約二億安士可供交易。這種短缺導致現貨白銀出現大幅溢價,借貸成本一度飆升至年化百分之三十以上,甚至曾有隔夜利率超過百分之百的極端情況。市場上的實物白銀幾乎被搶購一空,反映投資者對白銀的信心正在恢復。本欄早在4月已提出,香港應研究重新將港元與黃金或白銀掛鈎,若當時能當機立斷,今天以港元計價的資產價值必然水漲船高。
美國自尼克遜總統於1971年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鈎後,便開始累積天文數字的國債。由於美元不再與實體資產掛鈎,美國政府得以憑藉其軍事與外交實力,長期濫發貨幣,將美元的通脹壓力轉嫁至全球。今次黃金與白銀的升浪,正是市場對美元可信性大幅下降的明確訊號。從歷史數據來看,黃金與白銀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價格平衡關係,目前黃金的升勢雖然凌厲,但白銀價格尚未追上與黃金的合理比例,反映白銀仍有相當的上升空間。
白銀價格的變動,不僅是市場供需的反映,更是國際貨幣體系變遷的縮影。當一種貨幣失去紀律,其價值便難免受到質疑;而具有實體價值的資產,則會重新獲得市場青睞。白銀的貨幣功能再次顯現,預示著全球對美元霸主的依賴正在減弱,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或會朝向更多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