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性破壞是聚寶盆 香港宜包容改變開放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揭曉,授予了喬爾莫基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伊特三位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理論的傑出貢獻。他們的研究揭示持續的經濟增長並非歷史常態,而是需要特定條件與機制。對香港而言,這套理論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迎接科技變革時的優勢與不足。
經濟增長的根源在於創新,而創新往往伴隨著創造性破壞的過程。阿吉翁與霍伊特通過數學模型,清晰地展示了「新產品、更好的產品不斷取代舊產品」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是創造性的,因為它基於創新,推動社會進步;但它同時也是破壞性的,因為舊產品會過時,原有的商業模式和就業崗位可能受到衝擊。例如智能手機的出現,起初取代了舊款已通訊為主的傳統國際手機品牌,隨着功能提升,現在連相機、錄像機、桌面電腦也取代了。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獲獎者的研究成果闡明瞭科技如何催生新產品和新生產方法,取代舊產品和方法,從而提高全球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莫基爾則從歷史角度補充,透過對工業革命的研究指出,當社會制度與文化氛圍鼓勵知識交流與實驗精神,技術進步才能持續推動生產力提升,形成長期繁榮的基礎。
莫基爾進一步區分了兩類知識──「命題性知識」(關於「為甚麼」的科學原理)與「指令性知識」(關於「怎樣做」的實用技術),並強調兩者互動反饋的重要性。他認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於這兩種知識的深度融合。反觀香港,過去數十年的發展,或許過度偏重於「指令性知識」──我們擅長優化流程、提高效率、落實應用,但在「命題性知識」的創造與積累上卻相對薄弱。這種側重實用而輕視基礎科學探索的傾向,是我們在原始科技創新上步伐相對緩慢的深層原因之一。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必須重塑我們的創新生態系統,讓「為甚麼」與「怎樣做」兩種知識得以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香港網約車發展逾十年仍面臨重重障礙,正是「創造性破壞」過程受阻的典型案例。舊經濟模式下,政府通過發出的士牌照規管市場。而由智能手機、電子支付、衛星導航與共享經濟結合產生的網約車系統,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它對原有的士行業帶來衝擊,但幾屆政府都未能正視這一必然過程,導致閒置車輛資源未能充分運用,市民也無法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網約車之困反映出香港在面對創新時的某種保守態度──有時可能過度保護既得利益,而忽視了新技術、新模式所能帶來的整體社會效益。
特區政府近年倡議發展高新科技,但營造一個真正包容開放的創新生態環境至關重要。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克爾斯汀恩弗洛在頒獎時強調:「社會必須持續關注那些推動並支撐經濟增長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科學創新、創造性的破壞以及對變革持開放態度的社會。」這意味著,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不僅要鼓勵前沿科技的研發,也要思考如何為新業態、新模式提供更寬鬆、更允許試錯的發展空間。例如,在共享經濟的其他範疇(如共享住屋、共享餐飲等),香港目前尚未能順利開展。要迎接科技帶來的創新,推動整個經濟體的成長,我們必須在觀念與政策上作出調整,在前端就容許嘗試,而非一味以現有規章拒絕和排擠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