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0-30 04:31:56
日報

年宵競投雖熱鬧 市場主導促創新

分享:
年宵競投雖熱鬧 市場主導促創新

年宵競投雖熱鬧 市場主導促創新

今周的維園年宵攤位競投,180個濕貨攤位及4個快餐攤位全數租出,其中濕貨攤位最高成交價達7.1萬元,較底價高出近十倍。維園乾貨攤位方面,暫時競投了138個乾貨攤位,其中靠近銅鑼灣入口的大型乾貨攤位以5.1萬元成交,並創出疫後最高的乾貨攤位成交價。其餘78個乾貨攤位,今日繼續競投。然而,數字背後隱憂浮現:競投者普遍反映市道不佳,消費力疲弱,即使中標價較往年低,仍對銷情不敢樂觀。這種表面熱鬧與內在壓力的矛盾,正正反映年宵市場亟須打破現行由政府部門主導的管理模式,轉向市場化運營,注入創新活力。

年宵市場是香港珍貴的傳統文化活動,承載著節日情感與社區連結。但食環署的管理方式數十年如一日,僅以攤位競投與秩序維護為核心,缺乏文化深度與科技整合。競投過程雖具新聞熱點,卻耗費大量行政資源,為何不能引入網絡競投,降低成本與門檻?現行實體競投要求參與者親赴場地,既局限潛在經營者,亦與智慧城市發展方向背道而馳。若將此流程數碼化,不僅能提升效率,更能吸引年輕創業者參與,為傳統市場注入新血。

維園年宵規模全港之冠,設有乾貨、濕貨與快餐攤位合計400個,但內容多年來停留於賣花、售賣賀年裝飾與小食。對比深圳甘坑古鎮以「漢服打卡」結合非遺「打鐵花」表演推廣,吸引年輕人透過體驗傳承文化,香港年宵顯然浪費了文化推廣的良機。年宵市場人流密集,若設置中央舞台表演傳統技藝,或與本地文創團體合作設計深度文化體驗,不僅能豐富活動內涵,更能成為旅遊賣點。現行管理模式卻因部門職能分割,將文化元素排除在外——食環署負責衞生與場地,文化推廣非其權責,結果白白浪費節日平台。

adblk6

政府管理公共活動往往趨向保守,官僚體系缺乏創新誘因。反觀香港大型商場,每逢節慶必推出主題市集、互動裝置與跨媒介活動,萬聖節和聖誕節氣氛滿滿,早期更被廣州天環廣場、深圳萬象城等大商場仿效。這些商場善用市場數據與消費者洞察,快速調整策略,例如引入AI互動體驗或可持續產品推廣。若年宵市場改由專業營運機構統籌,不僅能引入創意內容,還能透過品牌合作與跨領域策展,平衡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例如,在人流較少時段提早如雙11光棍消費節般提早網購限時促銷,既可為檔戶提早變現,又可分流人群,提升整體消費體驗。

科技應用滯後更是年宵市場的痛點。如今電子支付已成主流,但年宵場內仍以現金交易為主,對旅客極不方便,亦削弱香港智慧城市形象。若改由市場主導,營運者可聯同支付平台推出消費獎勵、數字優惠券與客流分析,既便利市民,又能收集數據優化服務。畢馬威日前調查顯示,大灣區消費者對AI購物體驗接受度相對高,香港年宵卻連基礎電子化都未能落實,實在令人惋惜。

要打破困局,須從頂層設計著手。政府應將年宵市場視為文化經濟項目,跨部門協調食環署、旅發局及文化機構,訂立明確的創新指標與市場化路徑。與其固守行政分工,不如將營運權外判予專業機構,自負盈虧,迫使管理者引入創新元素。年宵不僅是買賣場地,更是城市文化的縮影。唯有放手讓市場主導,以文化為本、科技為用,才能讓這項傳統活動在新時代中找到立足點,真正成為促進旅遊、凝聚社區的盛事。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