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9-05-14 12:50:00

愈扶愈貧的迷思

分享:

正當周六立法會議事廳吵得熱烘烘之際,在平行時空的另一邊,也有一個重要但被人忽視的會議︰2019年扶貧委員會高峰會。會上,政府列舉了過去一連串的扶貧工作,並展現了與不同界別合作扶貧項目的經驗。惟自從「貧窮線」訂立以來,一說到「扶貧」,大家不得不提貧窮線下的貧窮率。最新的貧窮數字(2017年)其實早於去年年底公布。貧窮率在2011至2016的幾年間下跌至不足20%後,2017年卻重上20.1%的水平,貧窮人口達到137.7萬,坊間於是出現政府扶貧政策「愈扶愈貧」的批評,令人費解。

要拆解「愈扶愈貧」這個迷思,先要拆解當中的「扶」字與「貧」字。「扶」字是政府經常提出的「扶」貧政策。在貧窮議題上,政府有一套「扶貧指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每個年度花在扶貧相關政策的開支預算,以最近為例,在政府2019/20年度經常開支預算中,社會福利開支預算達843億元,較2012/13年度增加約一倍。

問題癥結在於「貧」字,上述的貧窮率,計算的是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數字,即是尚未反映政府在綜援、針對基層的各類津貼後對改善貧窮情況的效果。於是政府除了這組數字外,還提供了一項「政策介入」(現金福利)後的貧窮率,作為其「真.貧窮率」。以上述數據為例子,2017年的貧窮率與2010年的貧窮率相同,同為20.1%,但在政策介入後,2010的貧窮率下跌至15.7%,2017年的貧窮率則下跌至14.7%,跌幅更為明顯。

況且,香港目前的扶貧政策尚有一大「問題」,看看今年扶貧高峰會的主題就知曉︰「創新扶貧社商齊參與」。近年政府的政策方向落在「政策創新」、「商界參與」,例如今年討論分享環節中的「友.導向」師友計劃,就旨在加強學生的生涯規劃。這些政策方向固然對改善貧窮情況有幫助,但措施成效難以直接反映在貧窮線的數據上。

貧窮線成立之初,筆者已聽聞社福界前輩說「貧窮線」是十分「政治」的,這也許是多年來未有官方貧窮線的原因。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下跌固然令人支持,但始終掩蓋不了那條「原始」的貧窮線所反映的現實︰在政策介入之前,香港的貧窮率令人擔憂。對此,政府的解釋是人口老齡化、貧窮線門檻上升等原因,造成貧窮率被推高。然而,香港作為發達經濟體,採用的是「相對貧窮」的計算方法,以上這些解釋只是「計算方法」的局限。這些局限不應掩蓋了香港由於兩極化的經濟結構的現實,造成有一大群基層勞工深受最低工資的低水平以及外判合約的剝削影響。

Ad Block

「愈扶愈貧」既是客觀數據,也是主觀體驗,政府要拆解這個迷思,始終要回到從根源處理基層勞工的收入公平及勞工權益問題之上。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員

楊云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