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7-10-20 06:00:00

科研——必然與偶然

分享:

我年輕時愛上自然科學,是因為它的客觀性和必然性。在自然科學的國度裏,無論實驗者的種族、性別或年紀,只要實驗的條件一樣,得出的結果必然一樣。又無論個人有多大的權勢或財富,都無法推翻任何自然定律。這是真正的平等。當然,年輕時不明白,科學研究過程卻有著不少偶然性,和無心插柳的故事。

理大在研發治療肝癌藥物BCT100近日在臨床試驗取得良好成效便是一個好例子。BCT100是由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兩位教授領導研究、後來授權私人公司繼續開發的肝癌藥,亦是香港首隻獲得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批准為「研發性新藥」(IND)的新藥物,即是說藥物可以開始進行臨床測試,是成功獲得批准供公眾使用的必經階段。

理大並無設立醫學院,為甚麼會走上藥物開發的道路呢?原來當年理大因為資源及行政原因,把生物及化學兩個傳統獨立的學科納入同一學系。但每個學科都有它獨特的文化及傳統,將生物學家和化學家放在一起,初時難免會有點火花,沒料到磨合過後,教授發現生物及化學在藥物研究上有很強的互補性,更開始了長期及成效卓越的合作。

要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藥廠有興趣開發的項目,再研發成為可應用於病人的藥物,要經過多重關卡。隨著BCT100獲成功授權予私人公司,兩位教授著手研發第二代的治療肝癌藥,系內其他教授也開始從事不同的藥物研發。但這次卻遇到不少障礙。事實上,要將一隻藥物由實驗室成功帶到市場,平均要花上兩百億港元,耗時十多年,測試兩萬多種化學物。大學固然難以負擔,即使國際大藥廠也不會隨便投資開發新藥。除非藥物臨床試驗前期的藥理毒理測試已經完成,藥廠一般對大學研發的藥物都不感興趣;但這些測試成本為數千萬元,但又不一定成功,所以大學亦不會輕易支持。

經過一番努力,理大終於和一位美籍港人藥品開發商合作,與其科研團隊進行協作研究,協助他們取得香港第二個美國新藥IND資格;之後,再成功為另一種理大研發的新藥物取得IND資格:這種新藥化合物可以減低癌細胞的抗藥性,令失效的抗癌藥變得有效。

理大現時擁有研發三種有美國IND資格藥物的經驗,即全港所有具美國IND資格的藥物,而當中兩種是直接由理大的科學家研發並授權。但願在不久將來,這些藥物可以通過重重測試,造福社會。

當日理大因各種限制將生物及化學學者「結合」,加上教授們在研發抗癌藥方向高瞻遠矚,才有今天的成果。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