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治新聞外,近日傳媒最多報道的是位於粉嶺的哥爾夫球場改為建屋用地的爭論。在2月6日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終於討論到徵用私人及政府的康樂場地作為建屋土地。在二十多幅私人遊樂場中,以佔地172公頃的粉嶺高球場(球場)為最矚目。
自從2013年政府開始公布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不少民間聲音要求政府不遷不拆民居,反而用球場來代替。從那時開始,社會上便充斥各種訴求,包括全面檢討私人遊樂場的土地、軍事用地及甚至乎郊野公園,目的是提供更多土地興建房屋,尤其是公營房屋。
自從一月起我出任香港哥爾夫球會的顧問,特別親身坐輪椅用足三小時到球場實地了解,在未深入了解球場前,我和很多議員及團體一樣,對球場有很多先入因為主的印象,例如球會只有三千會員,非富則貴,高球是富豪人士的玩意,沒有理由只有少數人的玩樂便霸佔這麼大的靚地,為基層市民爭取這球場建公屋是大道理!
可是,自從我親身到現場觀察後,我可以從兩方面對球場建屋的方案有保留:第一,雖然球場佔地甚大,十八個洞的草地皆有密茂的樹林種在兩旁,從高空望下去看到十分茂盛的樹羣,資料上看到三個場種植了超過六萬株成齡樹木,其中184株屬於法例保護的樹種,另80棵更入「古樹名木」名冊,另有分佈各處的六十多個祖墳,其中有些更可能追溯到明、清兩朝,更有一些全港獨一無二的蝴蝶以球場為家。
要斬除及搬遷樹木和古墳肯定惹來極大爭議,對環境和保育造成災難,此外,球場內有三座分別評為一、二及三級歷史建築物,怎可拆掉?
第二個原因是球場的功能無法替代,除了球會有125年歷史,世界上只有兩個高球場地具有近六十年主辦國際級賽事的紀錄,粉嶺球場是其中之一。2017年的高球賽(一年一度)更吸引近五萬人參觀,超過萬多人從海外專程到港,香港沒有其他場地可延續此殊榮。馬會建設的滘西洲高球場地點偏遠,更位於山崖上,不能舉辦觀賞性的世界級賽事,我希望社會各界要客觀,理性地作出分析,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