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先後有兩間國企背景中小內房股擬私有化,分別是大悅城地產(207)和五礦地產(230),後者以約2.8倍市帳率提私有化作價驚人。從舉動所見,不排除內房有見底趨勢,從而加速大股東在行業回暖前趁低吸納。不少內房股估值低殘,用以小博大心態布局,中長線或受惠估值修復。
選股可從低市帳率、國企背景、以收租為主等因素發掘。其中粵海置地(124)符合以上要求。粵海置地主要從事物業發展及投資業務,項目集中在大灣區主要城市,市值約4.53億元,資產淨值高達35.93億元,市帳率只有0.126倍。大股東粵海集團持股約43%,即流通街貨價值約2.6億元,假設大股東提私有化可輕鬆應付。
另外,上年底同系粵海投資(270)實物分派其持有73.72%的粵海置地股份,表面上業務簡化助提升估值,更深層意義或有利大股東趁低吸納粵海置地。分派完成後,最終有約43%股份直接轉至大股東手上。而有不少粵海投資股東收取實物後在市場拋售,導致今年1月股價明顯大跌。因此,粵海系動作或多或少增加大股東提私有化憧憬。若以粵海置地市帳率0.3倍為目標,第一站目標睇0.62元。
作者為中原資產管理聯席董事,證監會持牌人士,其本人及相關客戶並沒有持有上述股份,並可能隨時買入/賣出以上提及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