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04-26 07:30:00
日報

【健康快訊】骨髓瘤治療新方向 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

分享:

骨髓瘤,聽其名以為是骨癌,又或以為骨髓有一個腫瘤凸出?原來純屬誤會。香港骨髓瘤學會主席詹楚生醫生解釋,骨髓瘤屬血癌的一種,以往非常難治,患者的存活期偏低,猶幸近年有不少新藥物及療法,患者存活期得以大大提升。

香港每年約有250宗骨髓瘤新症,患者多為年長人士,原發於名為「漿細胞」的免疫細胞。詹醫生說:「由於異常漿細胞沉澱於不同部分的骨髓裏面,導致溶骨性病變,令患者骨頭變薄,出現骨痛甚至骨折。病變亦會令鈣質釋放到血液,導致高鈣,繼而引致腎衰竭,另外也有蛋白尿的症狀。」然而,「周身骨痛」容易被忽略,例如長者會以為骨質疏鬆,而年輕患者亦會以為坐姿不正,以致骨痛,因而延誤診治。 

組合藥物延患者存活期10年

初確診及復發初期的骨髓瘤以往主要靠化療醫治,惟副作用甚多,或影響骨髓以致血球驟降,威脅患者生命。但效果不太理想,完全緩解率只有約5%,存活期約為2年,即使配合自體骨髓移植,完全緩解率也只有20%至30%,存活期約為3年。近年有蛋白解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組合誘導治療,三類藥物組合使用可發揮協同效應,治療效果甚佳,完全緩解率達40%至50%,配合自體骨髓移植更可達60%至70%,患者存活期可超過10年。詹醫生表示,這三類藥物雖有不同副作用,但副作用仍遠比化療安全。

治療新目標 助監測患者復發

所謂完全緩解,即之前觀察到有癌細胞存在的部位,在治療後已檢測不到癌細胞。不過,完全緩解不等於不會復發,因為患者體內可能存有驗血及骨髓檢查難以檢測得到的「迷你殘餘癌細胞」(MRD)。近年醫學界以次世代基因列序的技術檢測MRD,研究顯示當結果為陰性,患者的存活率也大大提升,成為骨髓瘤治療新目標之一。此外,常用於診斷癌細胞病變的正電子掃描(PET-CT),會以光點標示沉澱於骨髓的癌細胞,有助醫生判斷治療成效,故成功治療達致PET-CT陰性(即之前的光點消失)亦成為治療新目標之一。

免疫治療重燃晚期患者希望

隨着醫學進步,骨髓瘤的治療方案亦有新趨勢。現時已有CD38單克隆抗體藥物,控制初確診及初復發病情,提升完全緩解率。至於晚期或多次復發、出現耐藥性的患者,將來可選擇免疫治療,利用自身免疫系統控制癌症。詹醫生說:「骨髓瘤免疫治療針對癌細胞抗原BCMA,療法包括抗體藥物複合體(ADC)、雙特異性抗體(BiTE)、CAR-T細胞治療,研究顯示三者在耐藥難治的患者身上均有顯著效果,七至八成患者有良好反應,甚至達完全緩解及MRD陰性,實為晚期患者的曙光。」

 

(以上資訊由香港骨髓瘤學會主席詹楚生醫生提供)

香港骨髓瘤學會主席詹楚生醫生

香港骨髓瘤學會主席詹楚生醫生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