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志偉(左)表示,使用超聲波技術可更安全插入喉管,不會因此引致嚴重併發症;中為林嘉琪。(羅庸軒攝)
無法吞嚥或需要喉管餵食的病人,可透過胃造口插入餵食管提供營養。港島東醫院聯網2022年把超聲波技術,應用在造口及傷口護理上,醫護人員可實時監察穿插喉管的位置和深度等,提升準確度以減少喉管偏差衍生各種併發症或脫落風險,東區醫院外科部胃造口喉管脫落率由2021年的20%降至過去兩年的0%。
可實時監察喉管位置深度
胃造口是在胃壁及皮膚開一個小切口,然後將餵食管插進胃腔灌食提供營養,喉管位置會以固定盤或水球固定。由於喉管需要穿過皮膚進入體內,醫護人員過往插入時只能以傳統目測方式或基本護理技術,依賴個人經驗判斷喉管位置,難以得知確實位置。若喉管插入方向或深度有偏差,便會造成胃造口滲漏、皮膚潰爛感染、增生肉芽等問題,嚴重或出現皮膚發炎、潰爛等情況,繼而引致敗血症,同時有機會要住院重新插喉。
港島東醫院聯網造口及傷口護理小組在2022年開始,把超聲波技術應用在胃造口護理,屬全港首創,醫護人員在插喉時可實時監察喉管位置和深度、水球情況等,可確保插入位置精準無誤,亦把喉管脫落風險降至最低,同時可減低病人日後併發症風險,繼而節省他們到急症室求診、住院多日等資源。東區醫院外科資深護師何志偉指,在應用前團隊曾進行多次實驗測試,包括固定喉管的水球在不同酸鹼度的環境下,在多久時間後會流失所有水分,又說超聲波技術無創傷性,病人接受檢查時不會感到痛和壓力,適用於所有年齡的胃病病人。
續探討超聲波造口及傷口護理應用
何志偉續說,使用超聲波技術後可同時查看前、後胃璧,因此可更安全插入喉管,不會因此引致嚴重併發症,形容是一個突破,又稱至今未有覆診病人因喉管脫落而入院,騰出病床可接收緊急病人,達致雙贏效果。東區醫院外科顧問護師(造口及傷口護理)林嘉琪補充,現時病人覆診時只需利用技術檢查水球的水量是否足夠,毋須如以往般直接換喉。東區醫院外科部在應用相關超聲波技術後,胃造口喉管脫落率從2021年20%降至2023及2024年的0%。
港島東醫院聯網造口及傷口護理小組是今年度醫管局傑出團隊之一,何志偉稱應用技術由零開始的階段很困難,「入面嘅汗水同辛酸非筆墨可形容」,但可以幫到很多病人得到有質素的護理也很值得,過程亦經歷多次模型和厚豬肉測試,又要徵詢上消化道醫生意見。他坦言,病人安全和質素最重要,而進食是每個人的權利,可是要開胃造口的病人已經要靠喉管攝取營養,如果要同時面對很多併發症或喉管問題,「試問都冇人想」,故希望想不同方法幫助病人。技術現時已有其他醫院應用,團隊會繼續探討超聲波在造口及傷口護理上的應用,例如俗稱「褥瘡」的壓力性損傷,以及加強培訓和跨聯網技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