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五運契機 香港體育產業迎新機遇
隨著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火炬傳遞活動順利完成,標誌著這項體育盛會進入最後衝刺階段,距離正式開幕又近一步。香港社會都在熱切期待這場體育盛事,因為這是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綜合運動會,為香港體育產業提供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彰顯香港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展現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香港將承辦8個競賽項目,包括劍擊、場地單車、高爾夫球、男子手球、七人欖球、沙灘排球、籃球的22歲以下組別,及三項鐵人。預計香港賽區將迎來2,100多名運動員、1,000名代表團官員和800多名技術官員,合共近4,000人參與。香港賽區籌委會早於2023年5月已經成立,由行政長官監督、政務司長擔任主席,顯示對今次全運會的高度重視。
香港參與承辦十五運會,固然會帶來經濟多方面的效益,包括促進旅遊、酒店、零售及餐飲業的收益,但更重要的是,可增強香港市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因為透過在主場親身投入觀賞比賽,為運動員吶喊打氣,見證他們的拼搏精神,培養國民自豪感。
過往,香港市民一般只能通過電視轉播,這麼近那麼遠地觀看運動員在亞運會或奧運會等的表現,今次全運會卻能親臨現場感受比賽氣氛,對推動香港的體育文化及風氣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而透過與粵港澳其他城市的合作,亦能提升香港體育產業的辦賽水平,培養香港將來承辦國際頂級賽事的能力。加上今次有超過1.6萬名義工參與,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義工團隊,也為香港累積舉辦大型活動的人力資源。
今次全運會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屬全運會史上首次,這個新模式有高度的象徵意義,尤其體現在兩個跨境項目中。其中在開幕式前一天(11月8日)舉行的粵港澳公路單車賽,由珠海出發,通過澳門大橋到達澳門氹仔,經港珠澳大橋到達香港大嶼山,再折返珠海橫琴,最後回到珠海市區,賽道全長230公里,中間會有6次無間斷通過港珠澳大橋的三地口岸,以時速40公里無感通關,運動員可親身感受極速大灣區。至於深港馬拉松賽,運動員在深圳灣大橋上跑,不用停下來刷通行證或檢查證件,可一口氣跑通深港兩地。這種協作辦賽模式,為未來大灣區的更多領域的合作,提供寶貴經驗。
香港未來要發展盛事經濟,日後應總結今次粵港澳三地合作的經驗,可帶出更多與鄰近城市合辦項目的可能性。如加以善用,可將體育盛事的規模及吸引力大大提升,創造新機遇,甚或更上層樓,以大灣區的組合申辦更國際化的亞運會或奧運會,不止說好香港故事,也說好大灣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