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08-13 13:30:00

當社企遇上企業教練

分享:
社創教練為社企經營者、初創參與者提供專業的建議。

社創教練為社企經營者、初創參與者提供專業的建議。

相片由作者提供

相片由作者提供

左腦vs右腦Fight

曾聽說過:「社企經營者多是社工或前線工作者出身。他們比較容易看到社會上有需要的一群,感同身受,甚至轉化為使命幫助這班弱勢社群。這是好事。可是感情豐富的經營者一般右腦(掌管情感、創意、藝術等)比左腦(掌管邏輯、推理、分析等)發達,要營運一盤生意要收支平衡的同時需要兼顧目標弱勢者,大部分經營者注定失敗。」我無相關知識,也只能留待醫學界專家發表意見吧。有一點我倒是同意的。我所遇到的社企經營者,或去年在豐盛社企學會(「豐盛」)主辦的「創新園」裡的年青參加者,他們對社會裡的弱勢社群的確有一份觸覺和同理心,使左腦發達的我敬佩。

 

單憑一顆善心的確不夠,故此在「創新園」項目中我們需要從六大方面培訓及評核參與者的左腦,包括1. 社會及市場分析;2. 市場定位及機遇;3. 營運模式;4. 社會效益;5. 創新性及獨特性;6. 遊說能力及市場推廣。

 

能成功持續經營一間社企其實也需不斷從以上幾個方向反思、計劃、計數、改進再審視。豐盛亦因此吸納一班具不同行業背景、富專業知識及管理經驗的「知識型義工」(包括我)成為社創教練,為社企經營者、初創參與者提供專業的建議—「社企醫生」 (SE Clinic)服務,甚至透過中大EMBA課程給予學員機會,以六個月時間陪伴現有社企改善或扭轉業務。

Ad Block

當社企遇上社創教練

「社企醫生」的培訓中我們邀請了社企經營者分享以往被教練指導(Coaching)的經驗。有第一次見面的教練給他的分析是:「你無得做!」「你作數啦!」然後吹噓一番自己的網絡,認識這個、認識那個,根本對業務詳細狀況聽不入耳。可笑的是同場的其他社企經營者也帶著認同的笑聲不斷地點頭,感同身受。

 

在豐盛的訓練中,我們學習如何以社企為對象擔任社創教練(SE Coach),及以培訓中的學生為對象擔任指導員(Mentor),讓學員有發揮教練才能的機會之餘,亦能嘗試平衡教練與社企間的氣氛。在培訓青年初創者時,我們也加入年紀較接近的學友啟導(Peer Mentor),為的都是建立良好的交流氣氛。

Ad Block

 

對教練過程略有基本認識的你會明白,教練並非教學、指導或培訓,亦非給予解決方案,而是用探究形式提問(questioning)引發學員(Coachee)思考,協助學員釋放内在潛能、學習、表現及實踐計劃。教練的目的是增強學員的主動性和自我責任感、自我指導能力等等。故此主要目標是培育學員本身成為問題解決者,而確保問題得到解決只是次要目標。

 

另一份由Constantine von Hoffman (君士坦丁.荷夫曼)撰寫的哈佛文章指出一般人對教練的誤解。1. 教練非一個模糊的概念。教練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協助學員釐清目標及時間表,並按學員的潛能而釐訂過程的核心;2. 教練不能只憑著親和的態度管理,使學員感覺被關心。教練的目標始終是協助學員面對問題,並達到應有的表現;3. 一般人誤解教練等於指導,事實教練並非如此。教練的過程有時間表,每一步有可量度目標,在學員未能達標時要提醒這是他自己訂立的目標;4. 教練並非只讚賞學員的努力,也需嚴肅地協助學員看清自己需改進的地方;5. 教練的過程並非無了期,一般訂立的目標由三個月至兩年不等,每周跟進30-45分鐘;6. 教練與心理輔導不同。心理輔導針對一個現有的情緒或心理問題,而教練的眼光卻放到將來;7. 教練並非成藥,給誰的藥方都一樣,而是針對不同學員而定;8. 假若發現學員不接受教練,不是學員的問題,而要反思教練的方式是否錯了;9. 有人認為教練是軟性技巧,不一定與利潤增長掛勾。事實上教練目標應著重學員的表現,雖然不能期望一個月便能起死回生。

Ad Block

 

理論歸理論,作為現實中的社企教練有何區別?在大公司及江湖行走的我們,很快便看出如何開源節流,然後去引導學員。但我們卻忽略了,社企最關心的是受惠者,斷了臂的壯士還是社企嗎?經營者清楚他們不一定遇上有經驗而又願意分享的同行教練,我們能以同行者角色,在思考過程中有需要才分享我們的知識和經驗。而很多值得我佩服的是,社企經營者在他們的位置很多時真的能發掘新的創意,走出新的路。這更提醒我要清晰每個人的位置角色。

 

光是良好態度是不夠的。基本技巧與方法也需要。我們會在過程中利用一些管理的方法,如歷史回顧(Graphic History)、SWOT分析法、制定大方向(5 Bold Steps)、方針管理(Hoshin Plan)、預算等不同方式激發學員思考,也幫助教練理解問題。

 

新約聖經中有這樣的一句:「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為贏得那軟弱的人;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不單是談論信仰,人的溝通也是需要謙虛,坐在對方的椅子成為對方、感受對方。如果發現自己的語調老是站得高高在上,所有你遇上的人都「咁唔掂」,便應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眼中有否一根大樑,誤作人家眼中的一根刺。

 

作者簡介:

朱德信,豐盛社企學會有限公司執行委員會成員

(豐盛社企學會會長為紀治興博士 

更多資料:http://www.sie.gov.hk/go/kee-chi-hing

 

參考資料:

1.“Coaching: The Ten Killer Myths” by Constantine von Hoffman published in Harvard Management Update 1999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