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8-12-06 06:00:00

The Prodigy的《No Tourists》葫蘆 變不出法寶

分享:
(左起)Maxim Reality、Liam Howlett及Keith Flint。

(左起)Maxim Reality、Liam Howlett及Keith Flint。

作為21年前看著The Prodigy憑專輯《The Fat Of The Land》打進美國大碟榜冠軍,讓英國地下big beat/hardcore techno之聲浮上主流樂壇,俘虜電音/搖滾兩派樂迷的盛況,所以The Prodigy每出新專輯都會略加留意,他們葫蘆裡又會賣甚麼寶藥。上月The Prodigy藉專輯《No Tourists》回歸,暴力戾氣dance punk本色依舊,死忠fans必定欣然熱捧,但很想問句創作主腦Liam Howlett,有否想過為The Prodigy來點新意嗎?


九十年代中,big beat席捲全英,甚至向全球蔓延,領軍的3大勁旅The Chemical Brothers、Fatboy Slim及The Prodigy,各有風格特色,宏觀他們多年創作,前兩者推出每張專輯,都在不停轉變混入新元素,唯獨The Prodigy獨沽一味——靠惡,接近30年創作生涯,每鋪只用一招凌厲breakbeat撈搶耳rave riffs食胡,雖然極富官能刺激,但樂迷也有厭倦的一天。
 

現場演出無懈可擊
去年The Prodigy親臨香港演出,表演現場能量強大,音樂極具挑釁性與煽動性,玩《Smack My Bitch Up》、《Firestarter》、《Voodoo People》及《Out of Space》等名曲時,的確能將樂迷情緒推向極度亢奮。但當晚有位音樂圈中朋友,提出了一個有趣問題,The Prodigy的音樂,根底裡不過是快速hip hop beat + metal guitar,歌曲風格單一完全舞池導向,作用是給raver、punker或荷爾蒙過盛的青少年,宣洩過盛體力,完全缺乏深度。沒有反駁這位朋友的論點,他的立論部分亦很多人亦認同,但製作出如此張弛有度的歌曲,打通搖滾與舞曲的界限,不能抹煞The Prodigy有自己一套本領。

Ad Block


套路陳舊 樂評兩極
《No Tourists》是The Prodigy的第七張錄音室專輯(不計《Always Outnumbered, Never Outgunned》,因只有Liam Howlett一人製作),歌曲一如過住般激進,但外國樂評褒貶不一,音樂雜誌《NME》給予《No Tourists》五星最高評價;但以創意論英雄的音樂網站《Pitchfork》,只給予6.2分(10分滿分);另一雜誌《Q》更只給予兩星劣評,差別為何這麼大?問題就在於「冇進步等如退步」這道理,拿《No Tourists》內裡歌曲與The Prodigy的舊歌比較,可以說是毫無違和感,無論製作手法與編曲,都是樂隊20年前顛峰時期的套路,這只可怪The Prodigy已經變成一支巡演樂隊,新作必需保留過往元素,才可在現場演出中,炸放出高壓能量。

Ad Block


新歌為巡演服務
先說《No Tourists》首發單曲《Need Some1》,就sampling了hip hop音樂奠基製作人Arthur Baker,當年為已故disco soul女歌手Loleatta Holloway,製作的大熱舞曲《Crash goes Love》,強勁的rave riffs,就像8年前的《Take Me To The Hospital》;找來美國hip hop組合Ho99o9獻聲的《Fight Fire WITH Fire》,則是上張大碟《Nasty》的孖生兄弟;全碟較有趣味的《Boom Boom Tap》,編排算是略有心思,sampling了Andy Milonakis的《2 Weeks Sober》,算為歌曲做到一張一弛的緊湊效果。

《No Tourists》於英國大碟榜奪冠,美國Billboard跳舞/電子大碟榜,亦曾去到第7位,這證明The Prodigy雖然創新意欲不強,但近10年他們四出賣力巡演,的確收納了一班死忠「鐵粉」支持。

Ad Block
1 The Prodigy的現場演出,無可否認是精彩的,因此專輯銷量累計賣出3,000萬張佳績。

1 The Prodigy的現場演出,無可否認是精彩的,因此專輯銷量累計賣出3,000萬張佳績。

2 《No Tourists》比起顛峰作《The Fat Of The Land》或上兩張專輯,予人感覺創意有點尚久力水。

2 《No Tourists》比起顛峰作《The Fat Of The Land》或上兩張專輯,予人感覺創意有點尚久力水。

3 《Need Some1》找來菲律賓導演Paco Raterta於馬尼拉當地拍攝,畫面風格一貫邊緣暴力。

3 《Need Some1》找來菲律賓導演Paco Raterta於馬尼拉當地拍攝,畫面風格一貫邊緣暴力。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