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鴻烈哲人其萎 民辦大學大可為
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之一、校監胡鴻烈周日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享年105歲。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胡鴻烈將大律師執業多年所累積的財富,幾乎全數投入辦學,更堅持保留學校四年制,拒絕政府資助。經過多年爭取,終獲政府宣布為本港第一所私立大學。胡鴻烈作為本港民營大學的先驅,對本港大專教育的貢獻是毋庸置疑,他同時亦印證民營大學大有作為。香港要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特區政府應在政策上拆牆鬆綁,與內地建立美國長春藤大學聯盟般的民辦大學聯盟。
胡鴻烈畢業於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其後負笈海外,曾任外交官。他在取得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及英國大律師資格後,1955年來港執業,至今打過四千多宗案件,在大律師公會的年資排名表中,他位列榜首。不過,胡鴻烈並沒有將一生精力放在律師事務上,賺取更多財富,反而當年與妻子鍾期榮花盡70萬元積蓄購入跑馬地成和道一幢三層高洋房,自資創立樹仁書院,為中學畢業生提供升學機會。其高尚情操與無私奉獻精神,學校師生必定深刻銘記。
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樹仁已升格為少數沒有政府資助的民辦大學。從中亦看出靈活辦學的優勢,例如該校是最早與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合辦法律學士及碩士課程,除了為港人提供更多進修及升學選擇,也開拓了中港學術交流的先河。
美國國力的強大,與當地高等教育百花齊放的發展密不可分。其中長春藤聯盟(Ivy League)更可被視為美國高等教育的「黃金標準」。長春藤聯盟校是美國東北部八所民辦研究型大學所組成的大學聯盟,這些學校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悠久的歷史以及優秀的校友而聞名於世。就如聯盟之一的哈佛大學,便誕生了188位在世的億萬富翁、8位美國總統、24位國家元首等著名人士,是名副其實的精英製造所。相反,香港高等教育太過主導於教資會資助的八所大學,公帑資助的大學或會忽略校友聯繫、籌款能力、社會實踐的深度結合等,以致要開拓有盈利的課程及研究項目來增加收益。
施政報告去年提出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包括推出學生宿舍先導計劃,發展管制程序拆牆鬆綁,鼓勵市場把商廈改為學生宿舍。政府利用市場力量,毋須用額外公帑,解決學生住宿問題,有助本港民營大學招收海外學生,方向絕對正確。除此之外,在課程的需要及選擇上,也可以開放更多空間予民營大學,減少不必要的規管。申辦新的課程時,若審批程序過於繁複及冗長,則未能佔得先機。因此,審批制度有需要簡政便民,拆牆鬆綁,有助民營大學發展。
隨著國家開放,近年愈來愈多海外及本地院校在內地辦學。例如早於2005年,香港浸會大學已與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合辦了北師香港浸會大學。英國的諾丁漢大學亦在寧波創立了寧波諾丁漢大學。香港憑藉地理、制度上的優勢,有條件成為全中國民辦大學的聯盟總部,透過締結姊妹大學,加強民辦大學間的學術交流,資源共享,共同推動民辦大學進一步發展,鞏固香港在高等教育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