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09-09 07:30:00
日報

【健康解碼】新型通波仔支架無聚合物 縮短術後用藥時間 減出血風險

分享:
【健康解碼】新型通波仔支架無聚合物 縮短術後用藥時間 減出血風險

一項針對本地曾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通波仔」)個案的新研究發現,術後一年內出現流血情況的個案,約佔整體5%,這類個案日後再次發生血管堵塞的風險會增加。考慮到有關風險,近年醫學界為通波仔手術研發出沒有添加聚合物的新型滲藥性支架,改以表面沾附藥物,藉此減低血管堵塞機會,並能因此把術後雙抗血小板藥療程由1年縮減至1個月。

接受完通波仔手術後,患者需要服用雙抗血小板藥物以防血管再次栓塞,心臟科專科吳基恩醫生解釋,當血管置入支架後,血液會因接觸到這外來物而有機會凝固,形成血塊而堵塞血管,一般而言,用藥大約1年後,支架表面會與血管完全融合,屆時經評估後便能停藥,然而部份患者在用藥期間會有較高的流血風險。

5%患者術後有出血情況

吳基恩醫生與團隊今年中發表首份有關香港冠心病患者術後狀況的研究,團隊回顧了本地大約3萬宗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個案,發現在術後首年大約有5%個案有出血情況,第二年則降至2%。他指,流血風險較高的患者有幾個特點,包括年紀較大、腎功能較差及本身患有貧血,出血位置以腸胃道為主,約佔整體個案三分之一,其次為腦部(10%)。
為甚麼術後首年有出血,患者之後出現血管栓塞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加呢?吳醫生指出,假如發生類似出血事故,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及死亡率也會較高:「流血會令身體發炎及提高警覺,時刻維持著準備止血的狀態,血塊就更易形成而導致堵塞,而這種風險不是短期性,而是持續5年或以上。」

術前計分 制訂治療方案

要減少出血風險,吳醫生稱,可以透過評分計算患者術後出血風險,從而制訂治療策略。他與團隊於今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就專為本地患者設計出一套評分準則,計算年紀、腎功能、貧血情況、是否服用其他薄血藥及術後流血事故等五大因素,分數越高,意味著出血風險越大,患者在術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時間便應縮短,以助減少流血情況。

至於如何縮短用藥時間,吳醫生表示,現時通波仔使用的支架普遍為滲藥性設計,透過名為聚合物的物質黏附藥物,惟這種物質也是外來物。近年有些新型支架則沒有聚合物,利用支架表面的特有小穴沾著藥物,換句話說,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的用藥時間也能由1年縮短至1個月。

而這種新型支架更為患者帶來治療的彈性。吳醫生舉例,普遍年長患者本身或患有其他疾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礙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需要先進行通波仔手術,並利用這種支架縮短術後用藥時間,快則能在一個月後接受原有手術,避免因此延誤治療。他補充,選用哪種支架仍需視乎不同因素,建議患者與主診醫生多討論,因應個人病情選擇治療方案。

新一代支架表面有些微細小孔,毋須聚合物也能黏附藥物,支架上的藥物會在30日左右完全被血管壁吸收而持續發揮作用,而藥效並能維持大約100天。

新一代支架表面有些微細小孔,毋須聚合物也能黏附藥物,支架上的藥物會在30日左右完全被血管壁吸收而持續發揮作用,而藥效並能維持大約100天。

備註:吳基恩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心臟科專科吳基恩醫生

心臟科專科吳基恩醫生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