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解碼|治療濕疹 強調持效控制 錯誤用藥或致皮膚屏障受損
濕疹發作,輕則痕癢、紅腫、脫皮,重則滲液、感染細菌,令生活大受影響。許多患者或擔心病情不受控而藥石亂投,皮膚科專科醫生忠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有機會令皮膚變薄,建議患者可按濕疹情況使用安全性高的非類固醇藥物,針對眼皮、臉部和其他經常復發部位,有助持效控制濕疹。
濕疹發作應儘早求診
皮膚科專科劉顏銘醫生表示,最常見的濕疹類型為異位性皮膚炎,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手肘、手腕、膕窩、頸項等關節位置較常發作,嬰兒則多影響臉部以及手肘、膝蓋等關節伸側。她續指,在濕疹發病初期,部分患者曾誤當皮膚敏感、食物敏感,以為戒口就可處理。另曾有小朋友患濕疹時,有家長選擇先戒口,但不敢用藥,這亦可能會拖延病情。她提醒大眾:「當濕疹範圍愈來愈大,塗抹潤膚膏也無法改善時,其實需要求診。」
治療濕疹前,要先判斷病情屬於輕微、中度還是嚴重程度。劉醫生指,通常會用EASI Score,即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來評估。首先,觀察受影響的面積,包括頭頸、身軀、上肢、下肢四大區域。然後,看看各患處的紅腫、滲液、苔蘚化、抓傷程度等,作進一步判斷。輕度濕疹,通常用局部治療方案,例如塗抹潤膚膏保濕、類固醇藥膏、非類固醇藥膏。至於中度至嚴重濕疹,醫生或會考慮全身治療方案,例如使用短暫口服類固醇、口服免疫藥物、生物製劑、口服JAK抑制劑等。
常用類固醇可致皮膚變薄
劉醫生指,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皮膚易變薄,血管會變得更明顯,尤其本身皮膚較薄的部位、皮膚皺折處,如眼皮、腋下。她提醒,一旦皮膚變薄,是無法復原,而且亦容易破損,增加細菌感染風險。病情若非太嚴重,她建議使用類固醇藥物約一周後停用類固醇;若用在面部,則建議使用3至5天後停藥。
不過,濕疹患者總會遇到一個問題︰經常復發。劉醫生說,若濕疹皮膚在停用類固醇藥膏後,可考慮使用外用免疫抑制劑(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 TCI)。當中有Pimecrolimus及Tacrolimus,特別適用於皮膚較薄位置,或在停用類固醇治療後使用。Pimecrolimus主要針對輕度至中度濕疹,而Tacrolimus可以用於中度至嚴重濕疹。她引述研究指,含有Tacrolimus的TCI藥膏能有效降低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幫助紓緩皮膚痕癢等發炎症狀,同時修復皮膚屏障,減少濕疹復發次數。由於不含類固醇,適用於身體大部分部位,特別是眼皮、臉部等皮膚較薄位置,降低身體吸收類固醇的風險,安全性良好,可用於兩歲以上兒童,而部分人用藥初期或有輕微灼熱、刺痛感覺,但通常於一兩天後逐漸減輕。
劉醫生又提醒,避免未經醫生診斷胡亂使用類固醇藥膏,否則或會加重病情,並呼籲患者勿自行買藥、轉藥或停藥。而治療濕疹有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醫生加強溝通,因應自身病情以安排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皮膚科專科劉顏銘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