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9-02-21 06:00:00

大灣區為股東創造概念或價值?

分享:
有聲音指大灣區發展下香港必輸。(資料圖片)

有聲音指大灣區發展下香港必輸。(資料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本周一終於出台,社會及巿場目前的反應並不太大,股票巿場亦只有個別板塊及股份受「綱要」帶動上升。大家似乎也在冷靜地消化未來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並觀察逐步落實的細節及條款,這實屬合情合理。
 

綱要提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作為區域發展核心引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繼續定位本港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推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並「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

其實,上述範疇也是香港一直發展的重點及方向,表面看並不是新鮮事,但對於拓展香港巿場的空間卻是重點所在,本港7百多萬人的巿場,對於一些需要投放較多資源作研發或拓展巿場的企業來說,吸引力不太大,但若果能夠以「大灣區」的區域角度看,他們願意投放資金或部署長線發展的意欲定必增加,以金融業發展為例,目前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已不可逆轉,從上巿銀行公布業績的數據來看,這些成本按年上升,但若果這些投資能夠面向更具有協同效益的巿場及空間,投放資金也將變得有價值,對本港、企業、股東也應是好事。

但社會上有些聲音指「綱要」是由中央政府頒布,認為這是中央為香港勾劃發展大綱,又擔心香港的人才被挖空。其實,大家應以「開放」態度對待大灣區發展,在有關發展細則仍需就法規、競爭等方面作具體討論及安排,現時已立即「關門」及「香港必輸」的態度,是欠缺客觀分析及過早作定論。

筆者相信金融業在大灣區的拓展潛力大,港澳與內地居民跨境開戶及投資均可訂立較便捷方式,只要在法規及流程上達到條例要求,對港、澳及內地均是增加業務機會,同時也便捷了灣區內居民。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料是首先受惠,其他例如:保險、基金、資產管理等業務也將得益。
 
大灣區發展進一步推動廣州、深圳與香港形成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港口、航運、物流和配套服務體系,有助擴大發展第三方物流。筆者相信大灣區規劃是增加協同效應,擴大整個商品及人力市場空間,當然,在市場潛力擴大的同時,競爭也難免增加,因此,大家要關注的是企業如何裝備及配合市場新發展,才能真正在大灣區發展取得回報,避免只有大灣區「概念」。  

adblk6


​​​​​​​作者為鼎成證券董事總經理、她本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