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丹與幣安及當地德魯克基杜銀行建立合作關係,推出針對國際遊客的全國性加密貨幣支付系統。(資料圖片)
就對穩定幣的監管,香港、美國、不丹3地有甚麼不同?哪個地方的監管最有利加密貨幣帶來的金融發展?
兩個月前第四次到訪不丹,才發覺虎穴寺附近的餐廳已開始接納穩定幣USDC等加密貨幣作為電子支付。
原來,今年5月不丹正式與全球加密貨幣平台幣安(Binance)及當地德魯克基杜(Druk Kidu, DK)銀行建立合作關係,推出針對國際遊客的全國性加密貨幣支付系統。當地官員更表示:「對於格勒普正念城市(GMC),我們將數位資產視為核心產業。我們有獨特的機會超越傳統系統,從零開始構建一個原生的區塊鏈金融生態系統。」水力挖礦、國家級比特幣儲備,現在再加上加密貨幣支付,不丹以行動表達構建區塊鏈金融生態系統的決心。
這邊廂,更多本地傳媒關注的,是美國與香港先後通過有關穩定幣的監管法例。Grok這樣比較3地的不同:「這3地的監管差異主要體現在嚴格程度和焦點上,香港強調平衡創新與合規的許可體系以吸引國際資本,美國則側重聯邦統一和風險緩解來確保金融穩定,而不丹更注重實用應用如綠色能源和旅遊支付但框架相對初步,導致香港的規則更明確且支持亞洲樞紐地位,美國的框架雖全面卻因禁止利息等限制而稍顯保守,不丹的寬鬆則適合小國經濟但可能忽略長期保護。」
言下之意,人工智能認為香港的監管最有利於加密貨幣帶來的金融發展。長遠來說,我不敢一下子否定人工智能的預測。中期來說,我認為香港的監管要再放寬一點,否則去中心化金融是無立足之地的。短期來說,目前市場最大份額的穩定幣USDT和USDC能否在香港合法交易仍是一大問號。不丹務實的做法,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