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在八十年代,有一套蠻喜歡的卡通片,叫《鬼馬砵砵車》,內容大概是關於一輛由巨蛋孵化出來,名叫彭彭的黃色車子與一位小男孩結緣的故事,他們兩四處遊歷、廣結善緣,熱心助人的彭彭,令故事增添了濃厚的人性化色彩,正因為彭彭的可愛聰慧,受人愛戴,同時地也招來壞蛋的嫉妒,千方百計要奪走小男孩的好夥伴,並阻止彭彭尋找失散了的媽媽。
圖、文:黃蓮
故事中的彭彭經常受到攻擊和挑戰,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上,不難聯想到周遭其實都有很多類似的活體故事。一些善意、有理想的,符合經濟效益,環保的理念經常要面對被打壓、被衝擊,要與共同理念的人堅持到底,就無奈要經歷漫長和艱辛的過程。
好人好事要嚴打
雖然資源共享不是一些前衛或激進的經濟概念,但它未必是典型地以謀取利益為前設,很多時是要以互信、熱心和善用資源出發,將多出的資源跟陌生人分享,共同分擔成本,減少不必要的閒置或浪費,是一種追求環保,享有自由民主的經營模式,而施予者與接受者均擁有平衡的雙贏回報,例如民宿、食物銀行、漂書,還有以物易物等,都是共享經濟的例子,但是這些往往要小心翼翼,避免不慎觸及法規。
最近,比較受到明顯攻擊的,便有共享單車和汽車,因為這些共乘概念,不免會影響到某些舊有體系的利益者,因而誘發一些強大勢力,對它們進行打壓,另外,就有些人會乘機佔盡便宜,把共享單車破壞,或據為己有,而這些經營者的經歷,就有點像彭彭了。其實,這些共享概念根本自古就存在,只是有些人貪念重,抗拒更新、拒絕改變。而我最近乘坐過的順風車,便是這些共享共乘的雛形,就是這個原因,令我想起了《鬼馬砵砵車》。
給LIKE截車?
說起順風車,如在香港,你又會否想過豎起拇指,不是向經過的車子派LIKE,而是截順風車?對我來說,雖然知道樂意義載的人,應該大有人在,但始終要舉手求助的話,都是頗難為情的事,就算在路邊等車,不論風雨交加,飢寒交迫,或等到海枯石爛,豎起任何手指也不會想到用拇指吧!但其實,這在外地卻普遍不過。
義載APP
而在民間,它總有自己的生存辦法,目前已經有些團體,由最初的社交平台群組,發展成營辦順風車形式的義載共乘平台,甚至推出應用程式,省卻徬徨地豎起拇指的動作,用網路去籌劃或尋找順風車,並主打人情味、無私助人、社區互動、環保,和以共乘方式去善用車子的載客量,去舒緩交通的負擔。
成功攔截順風車
我所坐過的順風車,不論在本地還是海外,在記憶中,在香港舉起過拇指而且成功攔截的,只試過一次,其餘的,都沒有用到任何手指,但每次都有獨特的體驗,當中有溫情洋溢的,還有瘋狂驚險的,心中有幾個故事想說,希望在下回分解。